「復健醫學」專刊
2024.07 第44卷第2期 執行編輯:林克隆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靜脈雷射治療的運用
【回本期目錄】
高醫復健部   林克隆 部長/醫學系教授 (113年7月)

近年來,靜脈雷射治療(Intravenous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 ILIB)在各類神經損傷疾病中的應用逐漸受到關注。其主要機理在於光生物調節(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一種使用光能量來影響生物系統的技術。這種技術通過使用特定波長的光,通常是紅光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細胞和組織中的光敏分子,從而利用特定波長的激光激活細胞內的光敏分子,增加ATP生成、減少過度氧化的副作用(簡稱氧化應激)。光生物調節的應用廣泛,包括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緩解疼痛和改善組織修復等。

常見用於治療的雷射,根據波長的不同,其效果亦不同。常用的光波長範圍包括紅光(630 nm)和近紅外光(810、980 nm)

1.紅光(630 nm)在水和血紅蛋白中的吸收率相對較低,但對粒線體中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吸收率較高,主要促進ATP生成和抗炎反應,常用於治療表層組織和促進傷口癒合。

2.近紅外光(810、980 nm)在水和血紅蛋白中的吸收率更低,但能穿透更深的組織,達到內部器官,其功能在於增強ATP生成和抗炎效果,以及改善深層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氧供應,適用於治療深層組織損傷。

因此,根據不同的治療需求,選擇適當的波長和光功率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靜脈雷射治療在各類神經損傷疾病中的應用逐漸受到關注,以復健部主要的住院患者類型,包含腦中風、腦外傷、脊隨損傷,皆有文獻指出其療效:

1.在腦中風治療中的應用旨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反應和氧化應激。研究表明,使用810 nm波長,可以顯著改善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這些激光有助於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從而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和生活質量。

2.在腦外傷治療中,ILIB通過促進腦部血液流動、減少腦水腫和抑制炎症反應,有助於加速腦組織的修復。特別是紅光和近紅外光的應用,可以深入腦部組織,減少神經損傷,改善認知功能和運動能力。一項研究顯示,接受激光治療的重度腦外傷患者在意識和功能恢復方面顯著改善。

3.在脊髓損傷的治療中,ILIB 能夠減少神經炎症和促進神經元再生,這對於改善運動功能和感覺恢復至關重要。研究顯示,通過阻斷抑制神經軸突再生的環境因素,如Nogo蛋白,可以顯著提高脊髓損傷後的功能恢復。

此外,目前臨床上ILIB亦應用在周邊神經疾病、纖維肌痛症、失眠等常見神經症狀的治療中。ILIB作為一種侵入性的療法,屬於自費醫療,建議與復健專科醫師討論後再進行。

靜脈雷射治療的功率通常在低水平範圍內,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功率範定在6毫瓦(mW),可視病人狀況調整。具體功率設定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治療需求進行調整。治療過程中,雷射光源通過光纖導入患者靜脈,通常使用蝴蝶針插入前臂靜脈,光纖連接到雷射光源。常規治療時間約為30至60分鐘;每週進行2至3次,可再依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療程頻率和總次數。

儘管光生物調節在許多研究和臨床試驗中顯示出積極效果,但其機制和最佳應用參數(如光的波長、劑量和治療時間)仍在研究中。未來,隨著對其生物學效應理解的深入,光生物調節有望在更多醫療和美容領域得到應用和發展。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岡山醫院
(雙數週)
高醫復健科1診 高醫復健科1診   高醫輪診
下午   高醫復健科1診      
夜診 小港醫院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