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及神經痛」專刊
2024.08 第44卷第3期 執行編輯:鄺怡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中風後疼痛
【回本期目錄】
高醫神經部   林煒皓 主治醫師 (113年8月)

腦中風是目前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五名,除了會導致病人死亡、失能,它還會給病人帶來許多後遺症,包括疼痛的問題。中風後疼痛大致上可以分成中風後的中樞性疼痛、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以及與肌肉痙攣和肩部半脫位相關的疼痛,本文將討論上述不同類型的疼痛,以及如何應對這些疼痛問題。

中風後的中樞性疼痛 (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指由於中風後大腦皮質或皮質下結構的損傷而引起的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在中風後幾個月到半年內出現,並且可能是持續性的。這種疼痛的表現方式非常多樣,可以是悶痛、鈍痛、刺痛、抽痛,或是燒灼痛,通常會影響肢體受影響的那一側的半身。也有可能表現為對疼痛的過度敏感,一般的觸碰、搔癢,甚至微風吹拂都會讓病人感到疼痛。在治療上大致可分為藥物與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選用類固醇、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在非藥物治療的部分則可以使用腦深層刺激術、扣帶迴切開術,抑或是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rTMS)來治療。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又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通常會在肢體受影響的那一側半身出現,病人會感到燒灼痛以及對觸覺刺激的敏感度增加,並且可能伴隨著局部皮膚溫度變化、皮膚變色或水腫等症狀。對於中風的病人而言,早期復健以及物理治療(如:鏡像治療)除了對中風症狀有幫助,也可以改善CRPS的疼痛狀況。此外,使用口服類固醇或交感神經阻斷術也有可能改善疼痛的嚴重度。

肢體痙攣是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它會造成肌肉緊張和不自主的收縮,並進一步造成攣縮肢體的疼痛。透過持續且正確的復健治療,能夠預防或改善肌肉痙攣的情況並緩解疼痛。但當肌張力過大時,醫師也可能開立口服藥物來緩解痙攣的問題,包括:肌肉鬆弛劑、抗癲癇藥物,或是透過注射肉毒桿菌、神經阻斷來舒張緊縮的肌肉。除了上述治療方式之外,超音波、經皮電刺激,以及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rTMS)也都被證實能夠改善肢體痙攣的症狀。

除了肢體痙攣,肩關節半脫位也是導致中風後疼痛的一種常見因素。這是由於無力的肢體受到重力牽引所導致。要預防這種狀況就要時刻注意無力的手臂,並給予適當的支撐。治療方式為透過復健或電刺激等物理治療來增強肩膀周圍的肌肉力量,預防關節脫位。

中風後疼痛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需要個別化的治療方案。如果您或您身邊的親友正飽受中風後疼痛所苦,請務必諮詢專業人員以獲得最合適的治療建議,及早治療和處理疼痛可以提高生活品質並促進康復。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神經醫學特別門診       高醫神經科5診  
下午        
夜診 高醫神經科2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