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及神經痛」專刊
2024.08 第44卷第3期 執行編輯:鄺怡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脊髓損傷後疼痛
【回本期目錄】
高醫復健部   薛宇豪 醫師 (113年8月)

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受傷導致的神經系統損傷,常見於車禍、跌倒、運動或工傷等事故中。脊髓損傷後的影響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肢體功能障礙和感覺異常,其中,疼痛是最令人困擾的症狀之一。讓我們透過一個案例來了解這一狀況。

張先生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工程師,在一次山地自行車活動中摔倒,導致胸部脊髓受傷。最初,他的感覺和運動能力幾乎完全喪失,經過多次手術和長時間的復健治療,他逐漸恢復了一部分的行走能力。然而,張先生持續受到嚴重的燒灼感和刺痛所困擾,這些疼痛感覺分布在他腹部以下的區域,讓他感到非常絕望。他難以入睡,也難以專心工作。張先生的故事並非個例,許多脊髓損傷病人都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疼痛困擾。

脊髓損傷後疼痛可分為神經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內臟痛、心因性疼痛。

神經性疼痛是脊髓損傷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約有70~80%的損傷病人會發生,是由於脊髓受傷後,神經信號傳導出現異常而導致的疼痛。病人常感覺燒灼、刺痛或像電擊般的疼痛,通常發生在受傷部位及以下的身體區域。

肌肉骨骼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是由於長期不正確的姿勢、復健運動造成的肌肉勞損,或是因其他關節問題而引發。疼痛多數呈現為酸痛、鈍痛或僵硬。脊髓損傷後疼痛的原因是複雜的,主要與神經系統的重組和損傷後的炎症反應有關。損傷使得脊髓無法正確傳遞和處理痛覺信息,使得神經信號紊亂,產生異常的疼痛感覺。

脊髓損傷後疼痛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止痛藥、抗痙攣藥物、抗抑鬱藥和肌肉鬆弛劑等,這些藥物可以減輕神經性疼痛和肌肉骨骼疼痛。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可以設計一套專門的運動方案,幫助病人減少疼痛並提高運動功能,包括拉伸、強化肌肉、改善姿勢和活動範圍的運動。

●心理治療:長期的疼痛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造成焦慮和抑鬱。心理諮詢或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患者學會應對疼痛和負面情緒,改善生活質量。

其他較侵入性治療包括脊髓電刺激、植入式嗎啡治療、神經阻斷術、手術等。

脊髓損傷後的疼痛是令人沮喪的,但透過多方面的治療和支持,病人可以有效控制疼痛,重獲生活的品質。張先生在醫生的建議下接受了藥物和物理治療,並配合心理諮詢和替代療法,疼痛情況大為緩解。他的經驗告訴我們,面對疼痛不應放棄,找到合適的方法並持續嘗試是克服它的關鍵。每一位病人的疼痛情況都不同,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製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願每一位遭受疼痛的病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重拾健康與希望。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復健部2診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