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及神經痛」專刊
2024.08 第44卷第3期 執行編輯:鄺怡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淺談「神經阻斷術」
【回本期目錄】
高醫岡山醫院麻醉科   蘇妙佩 主任 (113年8月)

七十歲的王伯伯,彎著腰、柱著拐杖,一跛一跛滿面憂愁地走進診間說著:「醫師啊,我的腳好痛,我要做那個神經『切斷』術!」

要把神經「切斷」?! 喔不!

神經在人體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負責把身體周圍的訊息,例如疼痛、溫度、碰觸等各種「感覺」,往中樞系統和腦部傳遞,讓我們感受認知到外在環境的狀態,同時也把大腦要傳達給四肢手腳的「運動」指令,由中樞傳遞到周邊,帶動肌肉和骨骼系統的運作,讓身體能活動自如。因此,連接著腦部和軀幹四肢的神經系統,同時與「感覺」和「運動」的功能息息相關,而「疼痛」僅僅只是神經傳達的其中一種訊息而已。所以,如此重要的神經,是萬不能輕易被「切斷」的呀!

那麼,「神經阻斷術」又是什麼呢?

平常我們聽到的「神經阻斷術」,並不會真正把神經切斷,目標也不在造成神經永久性地失能。神經阻斷術通常是將局部麻醉藥注射在神經周圍,在藥效持續作用的時間內,使神經短暫失去傳導訊息的功能,進而無法傳遞痛覺、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最常應用於急性疼痛的治療。在嚴重慢性疼痛的病人,神經阻斷術也能達到暫時減緩疼痛的效果,或幫助定位疼痛病灶、以利施行其它效果較長期的介入性治療,如高頻熱凝療法等。

神經阻斷術是否有什麼風險呢?

目前常見使用「超音波導引」的神經阻斷術,以超音波定位注射部位,使用更少的藥量、達到更精準的治療,已大幅減低併發症的機率。然而,仍有少數個案存在下列風險:

◎局部麻醉藥過敏

◎注射部位出血、血腫、感染

◎短暫的頭暈或低血壓

◎部分注射部位,可能於神經阻斷後引起短暫的上肢或下肢無力、暫時失去運動功能,此期間需避免騎車、開車,走路時也需注意預防跌倒

◎注射部位於前胸或上背部時,可能造成氣胸

◎極少數個案,仍有長期神經損傷之風險

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作為介入性疼痛治療其中一環,神經阻斷術可藉由選擇不同的注射部位、不同的藥物、以及調整藥物的濃度與劑量,來達到不同的療效。對於慢性疼痛而言,神經阻斷術本身雖然只有短暫的止痛效果,但有時候能因此而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改善組織的缺氧和代謝異常,使疼痛得到長期的緩解。除了局部麻醉藥之外,神經阻斷術有時也合併使用類固醇注射,加強消炎止痛效果。因此,當面臨疼痛時,適不適合使用神經阻斷術、該選擇何處注射、用哪種藥物,都需要詳細評估。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下午       高醫疼痛科
夜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