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及神經痛」專刊
2024.08 第44卷第3期 執行編輯:鄺怡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慢性疼痛之物理治療
【回本期目錄】
高醫復健部   王建升 物理治療師 (113年8月)

「慢性疼痛」,一般是定義為超過3個月的「非癌性疼痛」。導致疼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長期的姿態不良、過度使用的骨骼肌肉關節勞損、內科問題的慢性病、內臟或神經系統受到傷害後反映疼痛等,亦有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影響造成疼痛感受,會對個人的日常功能、工作、生活品質與睡眠造成重大影響。

物理治療在處理慢性疼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通常被視為一種非侵入性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以下就物理治療中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與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三個面向,在慢性疼痛的介入做說明:

一.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適當的伸展與強化

當疼痛發生時,病人常因疼痛而減少活動的意願,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多處肌肉力量衰退、攣縮及關節僵硬,進而導致患部的活動角度變少、功能弱化、軀幹姿態更差、併發疼痛更多,但其疼痛並不會因此消失。通過伸展與運動強化可以恢復身體的柔韌性、提高關節延展靈活特質和穩定性,並活化患部組織的生理及代謝功能、改善姿勢和體態,調整情緒及提升疼痛閾值進而減少身體的疼痛。

物理治療師會先經由評估來了解病人當下疼痛的問題原因與狀況,來設計合宜的運動處方。其中動作治療的類型可分為伸展運動、肌力訓練、心肺耐力訓練、平衡訓練等,其中亦包含了動作控制訓練、核心訓練、協調訓練、穩定度訓練等要素。

   
圖一.伸展  圖二.肌力強化 
 

二.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

徒手治療是物理治療師專業訓練的一部份,顧名思義是藉由物理治療師的雙手施力,來達到促進循環、減輕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進動作功能的治療方式。常見手法如關節鬆動術、激痛點治療、淋巴引流、筋膜放鬆術、神經鬆動術貼紮手法…等,其目的都是用來改善關節錯位或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沾黏、僵硬等。

執行方式亦需要物理治療師的評估來選擇適當的手法,其治療的頻率與力道會依照病人疼痛的反應來調整。

     
圖一. 筋膜鬆動  圖二.神經鬆動  圖三.貼紮減痛活化 

三、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

利用不同儀器所釋出的物理因子(聲、光、水、冷、熱、電、力),將能量打進組織內或運用物理因子影響組織的生理特性,如促進循環、加速代謝、影響感覺傳導、增加關節間空間等,以達成減輕疼痛、促進癒合、消炎、消腫、放鬆肌肉等目的。

譬如「中頻向量干擾波儀」是利用兩組中頻電流互相干擾,產生較低頻的波形,以刺激神經及肌肉,可以用來止痛,產生肌肉收縮,及按摩效果。它產生的刺激較為舒適,且可穿透入較深層的組織。「微波儀」的能量,是使水分子震盪產生熱能的特性,使組織的溫度稍微提高,則可以增進血液循環,而加速受傷組織的修補。「短波儀」藉由頻率交替變化的磁場,使組織中游離的帶電粒子受到交替變化磁場的作用形成感應電流,粒子運動造成摩擦因而發熱。其他還有雷射治療儀、超音波儀、經皮電刺激器、冷/熱敷、震動器…等。不同的儀器對不同身體組織與深淺度有其特異的效果,可以針對慢性疼痛的狀況作選擇。當然每種儀器的使用都有其禁忌症,使用前必須了解慢性疼痛部位的狀況。

     
圖一.向量干擾波 圖二. 雷射治療儀 圖三.經皮神經電刺激

衛教與輔具使用的建議

「慢性疼痛」的處理方式是需要先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與判定原因。病人除了疼痛面向外,其他身體功能、體能、工作能力與心理等方面亦可能受影響,而反之亦會加重疼痛不耐的感受,因而造成無法順利回到職場上,或者是因為疼痛復發而需常請病假。因此建議患者可尋求其他不同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營養師、藥師等跨多團隊的介入,以盡早改善疼痛狀況。

物理治療師專業的介入除了3M(Movement、Manual、Modality)的處置外,在長期治療效果的考量上,亦會給予慢性疼痛患者姿態矯正、關節護具、助行輔具、居家活動與工作環境的衛教與建議。以期在全人醫療的觀點上,能幫助慢性疼痛的患者活得更自在。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