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有偏頭痛。」頭痛就診患者十之八九都認為單邊頭痛等於偏頭痛,其實偏頭痛也會出現雙側頭痛。頭痛種類繁多,但治療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得到正確的診斷,是治療頭痛關鍵性的第一步。
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位受到偏頭痛的困擾,好發於女性,也是造成社會勞動力損失的前三大原因之一,可見偏頭痛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另外,慢性偏頭痛佔其中1-2%的病人,慢性偏頭痛是指每個月的頭痛天數超過15天,持續超過3個月。患者時常伴隨著止痛藥物過度使用、不知不覺間產生依賴性,長期下來容易產生因止痛藥不當使用而產生的併發症
--「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現今社會對偏頭痛的認知和治療的精準度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透過本次醫訊讓許多飽受頭痛困擾的患者能夠更了解偏頭痛,及時就醫並得到合適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民眾如果反覆出現中度至重度的頭痛,建議到神經科尋求專業的臨床診治。目前偏頭痛的診斷準則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所制定之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
1.至今頭痛反覆發作次數大於5次
2.持續時間為4~72小時
3.頭痛符合以下特徵的其中兩項:
-單側:單側頭痛只是其中一種特徵,約有四成的病人為雙側頭痛。
-搏動性:像脈搏跳動的規律性抽痛。
-頭痛嚴重度為中度或重度:嚴重度以患者的主觀感受為依據。
-頭痛會因活動而加劇:如走路時感到更強烈的頭痛,休息時可部份緩解。
4.頭痛時合併以下症狀的其中一項:
-噁心及/或嘔吐
-畏光及怕吵:對光線或聲音比平時更敏感
偏頭痛病人又分為有或無預兆型,大約一成至兩成的病人在頭痛發作前會伴隨前驅症狀,常見的預兆包括:視野有光點或水波形的陰影、身體感覺麻木、無力、或突然的口齒不清,一般預兆出現20-30分鐘內出現頭痛。
由此可見,偏頭痛是一種以臨床症狀作為診斷依據,典型的偏頭痛並不需要以腦部影像檢查或抽血等檢驗協助判斷。然而,經過專業醫師判斷為非典型的頭痛形態,則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治療與預防
過往認為偏頭痛的致病原因不明,但經過學者多年來的努力,發現頭痛的發作源於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刺激後,特殊蛋白胜肽CGRP(Calcintonin-Gene
Related
Peptide)從三叉神經節被釋放,啟動一連串的血管收縮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產生頭痛。除了止痛藥外,新一代針對CGRP的專一性治療陸續上市,包括肉毒桿菌注射,CGRP單株抗體、CGRP受體拮抗劑等,相信能造福不少頭痛患者。
基因與環境因素都與偏頭痛發作息息相關,不難發現偏頭痛容易出現家族遺傳的情形。雖然基因是不可改變的,但仍然有許多的環境因素和外在因素,是能夠以非藥物的方式被改善的。
1.內在因子(月經週期、睡眠、緊張、焦慮)
-壓力及情緒:壓力會影響睡眠、荷爾蒙等,造成偏頭痛惡化。建議患者培養運動習慣,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及落實壓力管理
(stress management)以提高抗壓力。
-月經週期:女性荷爾蒙變化,月經週期伴隨腹痛、失眠、情緒起伏等都是誘發頭痛的原因。生理期前後適度睡眠、適度運動、維持生活規律尤其重要。
-失眠:如果已經努力建立規律生活作息後,仍有入睡困難的問題,或同時合併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或是心理治療介入。
2.外在因素
-飲食:富含酪氨酸易造成頭痛,例如:乳酪起司、柑橘類食物、巧克力、紅酒。誘發自身頭痛的食品因人而異,患者也可以注意是否頭痛前都有進食過特定食品。
-藥物與物質使用:服用避孕藥、抽菸、有機溶劑
(刺激的味道)可能誘發頭痛。建議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患者可詢問婦產科醫師詢問用藥資訊。
-氣候溫度:強烈溫差、氣候改變或被強風吹到頭,容易使頭痛發作。建議患者注意天氣,避免冷氣、風扇直吹頭部。
最後,在台灣頭痛學會網頁中有提供頭痛日誌,患者可透過紀錄頭痛的型態,找出自身的頭痛誘發因子加以避免。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