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感知疼痛的神經稱為「三叉神經」,也是腦幹十二對顱神經的第五對。顏面疼痛的診斷會根據三叉神經三個分支所支配的區域而有相對應的可能原因,以及不同的治療方法:
第一分支-眼支:分佈於額頭、眼眶、鼻部、臉頰上半部。
第二分支-上顎支:分佈於鼻旁、上唇、上牙槽及牙齦、臉頰下半部。
第三分支-下頷分支:分佈於耳前、下唇、下牙槽及牙齦、舌頭。
除了三叉神經外,顳顎關節症候群也會導致臉部疼痛。以下會介紹三種常見的顏面疼痛疾病。
1.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的發生率大概為十萬分之四,乍看之下這個疾病並不常見,但經歷過的患者卻是每一位都無法忘記那種椎心之痛。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單側的陣發性臉痛,少數個案會以雙側呈現,好發於中老年人,又以女性為主。由於三叉神經痛最常出現在第二、三分支所支配的牙槽、牙齦區域,容易與牙痛混淆以致患者一開始都會先到牙科求助。
三叉神經痛劇烈且尖銳,大多被描述為連續的針刺、電到、燒灼般的疼痛,持續數分鐘後會減退,一陣過後再次發作,一天可發作達數百次,只有在睡著後才不會發作。疼痛有時會消失,但容易被觸碰臉部所誘發。患者因為疼痛而不敢刷牙、洗臉,嚴重時甚至連吃東西喝水、說話和微笑都會痛,可想而知患者在如此艱難的生活下,發展成憂鬱或焦慮症等情緒疾病。
致病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原發性疼痛來自三叉神經根部被腦幹附近彎曲、硬化的血管壓迫而引起。而續發性的病因則有前庭神經瘤、腦膜瘤、多發性硬化症等。然而原發性和續發性病因無法透過症狀辨別,因此建議顏面神經疼痛的患者儘早尋求神經科醫師的專業診斷,尤其以雙側發作、同時伴隨臉麻、臉歪,或40歲以下發作的年輕個案,都必須先確定沒有續發原因,並且以藥物治療,以免惡化。
一般的止痛藥對三叉神經痛效果並不好,目前第一線的藥物是以抗癲癇藥,包括癲通(Tegretol)、除癲達(Trileptol)等。使用此類藥物必須遵從醫師建議的使用方式,並且在使用前,必須先抽血檢驗過敏相關的基因,以免出現嚴重的皮膚、黏膜潰瘍等不良反應。頑固型的三叉神經痛可考慮注射肉毒桿菌、或局部神經阻斷術達到部份症狀緩解的效果。
至於非藥物治療,針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可考慮神經根微血管減壓顯微手術和腦部放射手術改善血管壓迫三叉神經的問題。
2.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由潛伏體內的水痘病毒感染皮膚而導致,好發於老年人及免疫低下的個案,然而任何年紀的人都有得到帶狀疱疹的可能性,而且帶狀疱疹可以帶狀排列的水泡出現於身上任何有感覺神經分佈的區域,最常出現的位置胸、腰,其次則是臉上的三叉神經區域,特別是眼支。
一般水泡結痂過後會癒合,神經痛也隨之減退,但兩成左右的患者,在疱疹過後仍持續疼痛,長達數月或數年,這種情況稱為「疱疹後神經痛」。尖銳的刺痛感並不亞於上述的三叉神經痛。
疱疹後神經痛不容易治療,時常需要同時服用多種神經痛或止痛藥物,合併針劑療法。目前第一線的治療藥物為抗癲癇藥,例如:鎮頑癲(Gabapentin)或利瑞卡(Pregabalin)和抗憂鬱劑,例如:三環抗憂鬱劑,同時併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嗎啡類止痛藥、貼片使用。如疼痛控制效果不佳,則需要考慮神經阻斷術或肉毒桿菌注射。
更重要的是,帶狀疱疹是會復發的。因此後續的預防工作也不可忽視。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均衡飲食及睡眠充足是提高免疫力的不二法則。帶狀疱疹的高風險群可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最後,當出現疑似帶狀疱疹時,儘早就醫並接受抗病藥物治療也有可能減低後續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
3.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位於兩側耳前,負責控制嘴巴開合的動作(例如:
打哈久、咀嚼、說話),一旦此關節與相連的肌肉出現發炎,會導致張、閉口困難、臉部疼痛、臉腫(大小臉)、頭痛及耳鳴等症狀。
顳顎關節炎的主要成因為關節不當或過度使用。磨牙、習慣以單側咀嚼硬食、常常手托腮、以臉、肩夾電話的不良姿勢都是容易使關節發炎的因素。其他原因包括:咬合不正、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撞擊、下顎關節外傷也會有所影響。
九成以上的顳顎關節炎為輕症,大多在數週內自行痊癒,患者可以透過減少說話、進食軟質食物、按摩、熱敷等方式,合併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的使用,讓顳顎關節放鬆。如效果不佳,可考慮局部注射玻尿酸或肉毒桿菌素。咬合不正則需要透過咬合板、齒列矯正等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然而,頑固性疼痛一旦沒有適當的診治,久而久之,也會如同其他手腳的關節一般,出現關節退化、慢性化、甚至下巴脫臼等問題,建議反覆發作的顳顎關節炎患者可以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就醫。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