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是一個常見的台灣女生名字,最近門診來了兩個不同世代的小玲,39歲的小玲跟64歲的小玲。39歲的小玲說她有兩年沒來月經了,可是最近開始月經有一搭沒一搭的來,到最近幾個月陰道出血好像都沒停過,可是工作實在太忙,最近才有時間來看醫師。64歲的小玲則說她自從53歲停經後就沒再看過婦產科,可是最近這幾週小便完擦拭總會在衛生紙上看到淡淡的血色,內褲上也有血跡,所以來看醫師。經過超音波檢查及子宮內膜採樣,兩個小玲都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還好都是早期癌症,手術後都恢復了健康。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從民國90年位在女性癌症的第十名,上升到民國110年女性癌症第五名,罹病人數從民國90年的672人上升到民國110年的3181人,上升幅度十分驚人。子宮內膜癌的罹病人數之所以會躍升如此之快,主要還是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年齡增長,初經年齡早、停經年齡晚、生育子女數少或無生育、肥胖、糖尿病、不當的雌激素補充等等有關係。台灣已邁入已開發國家,逐年下降的生育數,大幅上升的平均年齡、肥胖及糖尿病的盛行,造就子宮內膜癌盛行的環境。近年來流行的「棉花糖女孩」一詞泛指身材肉肉的年輕女性,但較高的體內脂肪組織會生成過多雌激素,進而干擾內分泌的平衡導致月經不規則或無月經,而且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九成以上是以「陰道的異常出血」來表現,這包括停經後出血、性行為後出血、經血異常增加、月經週期變不規律、兩次月經之間有不正常、斷斷續續出血等現象,其他症狀像是陰道分泌物的增加、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等。幸運的是子宮內膜癌在癌症早期就會出現月經型態異常及停經後出血等症狀,提醒女性身體出現異樣,使其提早就醫,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了身體的警訊。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主要依據臨床期別來決定。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手術的範圍包含全子宮、雙側卵巢輸卵管(可視年齡跟期別保留),局部的淋巴結等。術後再依據不同的期別或細胞型態,決定是否需要再加上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以第一期的子宮內膜樣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在接受完整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
子宮內膜癌的預防
子宮內膜癌的預防在於風險因子的管控,包含:
1.規律的月經:對於尚未停經的女性,規律的月經可以確保正常的子宮內膜代謝,減少子宮內膜增生及癌化的風險。
2.減重:體重過重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應該控制BMI在18.5 - 22.9。
3.飲食控制:建議採用地中海飲食,減少攝入高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油炸食物等食物。
4.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提高新陳代謝、幫助體重控制、提升免疫力等好處。
5.勿自行補充女性荷爾蒙或不明成分保健食品:停經後如果需要荷爾蒙補充,建議找醫師諮詢。
6.建議定期接受全身健康檢查:許多癌症都可藉由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是維持健康的絕佳投資。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