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照顧常見問題」專刊
2024.10 第44卷第5期 執行編輯:王碩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小孩動如脫兔,是活潑好動還是過動
【回本期目錄】
高醫小兒部小兒神經科   蕭宛绫 主治醫師 (113年10月)

達達是4歲的小男生,上幼稚園這一年來常被老師說上課坐不住,團體活動時無法遵從規則、會插隊、沒耐心且一直跑;在家裡也總是活力充沛,在沙發上爬高爬低,很愛講話。因為達達的這些行為表現,老師在學校都要特別注意他,擔心他亂跑會受傷,而媽媽也擔心他會不會有過動症,故帶來門診評估。

◆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神經發展疾患,主要跟大腦功能未成熟及神經傳導物質功能失調有關,進而有過動、衝動、不專心等的行為表現。通常在兒童時期就會出現明顯症狀。診斷標準為症狀在12歲前就出現、持續超過6個月且至少發生於兩種以上還境(如:家裡、學校)、其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課業或人際關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會伴隨其他共病,像是發展遲緩、妥瑞氏症、過敏疾病、癲癇、情緒問題等等。

◆「活潑好動」還是「過動」?

學齡前(2-5歲)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冒險,喜歡參與各種遊戲及活動,充滿豐富的想像力且愛問問題,很活潑、很愛玩,這是正常孩童發展、學習成長的一個過程。但是,若您發現小孩持續了一段時間,常被老師說上課不專心,導致學習落後;衝動、過動,跑來跑去常受傷,或是不遵守遊戲規則跟同學動手動腳、產生衝突,那的確就要注意,他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需要給專業的小兒神經或小兒心智科醫師評估。

◆當孩子出現過動的症狀或是有過動的特質時,父母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幫助他 。

1.增加有氧運動:運動時產生的神經生理反應有助於腦部神經的生長及調控,還可增進心肺功能、肢體協調能力,提升專注力、抗壓力跟緩和情緒。

2.減少3C產品使用:研究顯示,5歲以下孩童每天使用3C產品超過2小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機率比每日使用30分鐘內的孩童高7.7倍,且各種短影片及「一按即得」的結果,會讓小孩沒有耐心,無法學習等待。

3.避開加工食品:零食、色素及飲料等會讓過動變嚴重,建議多吃蔬果、優質蛋白質及深海魚類或補充魚油。

4.父母的態度要溫柔堅定、指令簡單明確:學齡前的小孩,邏輯思考能力不足,尚無法調節情緒做出正確應對,注意力較短暫,會需要大人的理解及包容、適時的引導及陪伴。

5.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鼓勵以正向的獎勵制度取代負向的處罰,其正向的回饋,可以讓小孩得到認同、有成就感,進而培養他的自信及責任心。

6.父母親職訓練:父母參加此類課程,增強其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了解,學習並運用認知行為管理技巧去應付過動兒童所帶來的問題,面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我們不只是希望孩子有所成長,而是要整個家庭一起成長。

雖然達達常被老師投訴調皮搗蛋,但也被誇獎很主動、是班上的小幫手,在家裡一直講話很吵鬧,但也發現他熱愛分享且會說各種天馬行空的有趣故事;好動或過動的孩子雖然很讓人費心,但他們也活潑、主動、大方且有想像力,我們要發現孩子的優點,善用他們的特質,發揮所長並適時給予鼓勵,引導他們成為自律且有自信的孩子。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4診  
下午          
夜診     高醫4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