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照顧常見問題」專刊
2024.10 第44卷第5期 執行編輯:王碩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解不出來的問題:是兒童功能性便秘還是巨結腸症?
【回本期目錄】
高醫小兒部小兒一般科/兒童胃腸肝膽科   施相宏 主任 (113年10月)

兒童便秘經常引起急性腹痛、解便困難或是疼痛甚至出血而就醫,是家長們常見的困擾與問題。根據最近的統計,高達12~15%的兒童曾罹患慢性便秘,所幸大部分的孩子經過急診或是門診予以浣腸通便或是給予軟便藥物後,阻塞直腸的硬便可順利排空,再輔以飲食調整與排便如廁訓練後能獲得改善。這樣的小兒病患佔一般診所或是醫院兒童胃腸門診的二至三成,因治療後可以改善緩解,比較不常被帶來醫學中心就診。

當苦惱的父母帶著面色有些驚恐的幼兒來我的門診就醫時,通常是已在診所接受反覆浣腸與軟便藥物、益生菌、並且嘗試利便食物或是添加黑棗汁(又稱加州梅汁)等治療仍然無效而轉介,因為已經歷多次浣腸所以躺上檢查床就非常害怕。問診時先確定是否符合兒童持續性便秘的定義,即超過兩週的排便不順或排便困難,且合併胃腸不適症狀;並參考最新的第四版羅馬準則(Rome IV criteria,如表一)作為兒童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

要診斷兒童慢性功能性便秘,除了符合羅馬準則的條件之外,首要必須排除“器質性便秘”,包括巨結腸症、肛門直腸構造異常、薦骨發育與脊髓末端神經壓迫等疾病,甚至新生兒篩檢可發現的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影響腸道蠕動導致慢性便秘。因此,臨床上醫師會先進行身體檢查,例如嬰幼兒要注意肛門開口的位置是否異常前移,予以刺激時肛門是否正常位於括約肌收縮的中央,這種肛門異位較典型無肛症不易診斷;同時也會檢查後背部尾椎附近是否有腫塊、毛髮或是凹陷,若有則可能合併脊髓末端的神經發育異常,影響下肢活動或是大小便功能。較大兒童則須平躺在檢查床上,注意有無明顯腹脹,因為巨結腸症是兒童下消化道阻塞的重要病因,當病人多日無法解便,造成腹部大腸腫脹會影響胃口、嘔吐、甚至引發腸炎等併發症。有上述症狀時,醫師可能會安排後續檢查來排除器質性病灶,所幸這些疾病大概只佔兒童慢性便秘的不到15%。

排除上述器質性便秘原因後,治療兒童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成功要件,必須要持續清空從直腸堆積到乙狀結腸的宿便,也就是能達到一週內有三次以上的自發性正常排便,大便變成正常兩三條軟便、或是糊稀便(服用軟便藥物時)。因此,醫師在照過腹部X光發現宿便過多時,可能會進行肛門指檢確認直腸是否有粗硬的糞便梗塞,考慮給予浣腸,觀察解出宿便的狀況,並後續給予軟便藥物與輕瀉劑(如氧化鎂、樂多糖漿)治療。若是直腸與乙狀結腸因長期宿便堆積已經過粗,可能影響大腸蠕動與排便反射,則上述藥物效果可能不佳,醫師會考慮加上可刺激腸道蠕動的藥物。清空宿便後,治療進入維持期,此時著重在良好排便習慣的訓練,慢慢恢復直腸肛門的正常解便反射功能。合併肛裂出血時,可給予局部促進肛門黏膜癒合的緩解藥物,不再會疼痛或流血,如廁訓練才會逐漸成功。同時輔以飲食調整,增加蔬果、高纖食物與水份攝取,並養成正常的排便習慣,藥物才能逐漸調降到完全停止。這段時間可能需要數個月至一年,以避免慢性便秘的復發。

表一: 第四版羅馬準則——兒童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

四歲以下嬰幼兒 四歲以上兒童
在一個月內有下列二個以上症狀:
(1)一週兩次或更少的排便
(2)曾有糞便阻滯無法解出的病史
(3)曾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的病史
(4)曾有直徑過粗的糞便
(5)直腸內有大的糞塊(肛門指診或是腹部X光檢查)
在一個月內有下列二個以上症狀,且每週至少發生一次:
(1)一週兩次或更少的排便
(2)一週有一次以上的滲便現象
(3)曾有憋著大便的姿勢或意願
(4)曾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難的病史
(5)直腸內有大的糞塊(肛門指診或是腹部X光檢查)
(6)曾有糞便過粗而阻塞馬桶
若是正在訓練排便的幼兒,可能還會有以下症狀:
(1)戒掉尿布後,有一週一次以上的滲便現象
(2)曾有糞便過粗而阻塞馬桶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小港醫院   高醫岡山    
下午     高醫小兒肝膽胃腸科    
夜診       高醫小兒肝膽胃腸科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