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築是滿9歲的女孩,足月出生體重只有2.3公斤,是低出生體重兒,在一歲時身高和體重有追上至第三至第十五百分位間一直維持到現在,媽媽和爸爸的身高大概也在成人身高的第三至第十五百分位間。這個月小築跟媽媽說右邊乳暈處碰到會痛,因此小築的媽媽和爸爸很擔心她的生長問題,但是兒科醫師說是正常生長發育。以下我們就以小築為例子來看看正常兒童生長和發育會怎樣表現。
兒童的生長可大致分為五個時期,個人的生長發育受到諸多因子影響差異很大,以下敘述為兒童生長之平均表現,稍微偏離大多為正常。
1.嬰兒期,12個月內:
4至6個月大時,嬰兒的體重約出生體重的2倍。6個月大之後,體重上升速度就沒有那麼快,12個月大時接近出生體重的3倍。
嬰兒的身長是仰臥測量的,應測量三次取平均較準確。健康的足月嬰兒和兒童在出生至6個月期間每月生長約2.5公分,在7至12個月期間每月生長約1.3公分,在12個月大之前,身高變化速度會有所不同,部分原因是周產期因素,如早產等等。平均在12個月大時約為出生身長1.5倍。
此時影響生長狀況最重要的關鍵是攝取足夠的營養,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和生長速度差異不大。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幼兒或早產兒,其身高和體重應於3歲前(最好2歲前)可以上升至第三百分位以上,而小築有達到此標準。
2.學齡前時期,1至6歲間:
1至2歲間,體重增加速度變慢,平均約增加3公斤,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體重的4倍。2至6歲間,體重每年約只增加2至2.5公斤。
這時期基因對身高成長的影響開始明顯,因此在1至2歲間,生長曲線圖的落點可能出現改變百分位的狀況,2至6歲間其身高成長速度一年平均長約5-7公分。一旦孩子可以站立,就開始站立測量身高,孩子的腳要平放在地板上,應測量三次取平均較準確。大多數女孩身高在19個月是成年身高的一半,而男孩在2歲時是成年身高的一半。大多數5歲時的身高約為出生身長的兩倍。
小築有沿生長曲線生長,雖然不能滿意,但仍是正常成長。
3.學齡期,6歲至到青春期前:
此時期體重每年約只增加2至2.5公斤;身高成長速度幾乎保持恆定但稍有遞減,一年平均長約5-6公分。身高成長速度於進入青春期前最低,但一年仍會長超過4公分。
4.青春期:
此為最後一次生長突增,台灣家長很在意此時期,但是此時期身高成長只佔成人身高的15-20%。同性別的孩子正常青春期開始的年齡最多可以相差5年,這個差異大部份是由父母遺傳的基因決定的。
女孩:大多數青春期的第一個現象為乳暈開始突起,在8歲至13歲之間,發育後身高成長速度明顯上升,約2至2.5年後有初經,大部份女孩的身高成長速度在初經0.5至1年內會減少。
男孩:大多數青春期的第一個現象為睪丸變大,在9歲至14歲之間,發育後身高成長速度上升,但一開始沒有很明顯,約2至3年後才變聲,大部份男孩的身高成長速度在變聲0.5至1年後會下降。通常男孩最高峰身高成長速度的年齡比女孩落後2歲左右,這就是為什麼13歲的女孩可以暫時比13歲的男孩高一個頭的原因。
小築滿9歲右邊乳暈處碰到會痛,應是剛開始發育的現象(有些人單邊表現),在正常發育時間內,沒有性早熟。
5.青春期後:
一旦青春期結束後(約為初經或變聲1年後),大多數人的身高不會增加超過5公分,體重也不應有明顯增加。
美國及多個國家研究顯示青春期身高成長的幅度與起始年齡呈負相關,但與最終身高沒有相關性;因此,各位家長不要再迷信越晚發育成人時越高這件事了。
一般而言,兒童生長的每個時期都很重要,可以利用生長曲線圖來評估是否正常生長,一個健康的孩子會遵循自己的曲線生長。身高成長速度是比單一次測量身高更敏感的生長測量方法,青春期前一年須長超過4公分,但須使用同一身高器及遵從正確測量方法執行較具有參考意義。我們強烈建議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應該從嬰兒期開始並保持,也建議像大谷翔平一樣多睡覺多運動,養成晚上9-10點前入睡、每日運動超過30分鐘及均衡攝取蔬菜及蛋白質的好習慣來獲得可達成的最佳成人身高。
生長曲線圖:有分第3、15、50、85及97百分位,落點若在第3至97百分位線間,大部份為正常;若橫跨兩條百分位線(如身高從第50-85百分位變成第3-15百分位)時須進一步檢查。

圖片來源:https://www.pediatr.org.tw/db/files/37.pdf?v=1651351218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