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傷口照護」專刊
2024.11 第44卷第6期 執行編輯:歐素妃/李書欣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壓瘡傷口照護原則
【回本期目錄】
高醫整形外科   楊慶怡 傷口護理師 (113年11月)

吳阿嬤有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阿嬤因為反覆發燒,顯得呼吸淺快又嗜睡,阿嬤變得無力虛弱,都躺臥在病床上,日常活動都需要依賴家屬協助,最近開始有腹瀉情形,女兒在幫阿嬤換尿布時發現尾骶骨原本已有發紅的皮膚中間出現破皮傷口,趕緊找護理師來討論是不是腹瀉太多次導致浸潤破皮變傷口,護理師看到傷口後,評估應是壓瘡傷口,聯絡傷口護理師前來,在看過吳阿嬤的傷口確認是壓瘡傷口後,傷口護理師向家屬解釋甚麼是壓瘡傷口及該如何照護。

壓瘡傷口照護措施

1.定時更換受壓部位:需教導照顧者每兩小時更換身體姿勢,也可選擇減壓輔具(例如:脂肪墊或氣墊床等)並規律更換皮膚受壓位置,使受壓部位的血液灌流能重新回流,如果沒有確實執行,會導致原本傷口變深或是受損面積變大,更可能有新的壓瘡傷口出現。

2.傷口及周圍皮膚清潔:每日需身體清潔,傷口換藥前,使用溫和清潔劑先清潔傷口周圍皮膚後,無感染傷口使用生理食鹽水紗布或棉棒由內而外清潔傷口,若有腔洞或廔管傷口可搭配用生理食鹽水沖洗,而感染傷口需依照專業人員建議選擇抗菌溶液作傷口消毒,傷口清潔完,使用滅菌乾紗布吸乾。

3.傷口敷料使用:如果是1級壓瘡發紅皮膚、淺層壓瘡傷口或無感染的壓瘡傷口,可使用泡棉類傷口敷料來保護傷口及吸收滲液傷口滲液,出現腔洞傷口或廔管傷口可選擇填塞型傷口敷料作填塞,傷口敷料滲濕或染污時需更換,敷料每次放置傷口時間不超過7天。

4.感染控制與清創:若傷口皮膚周圍出現紅腫熱痛、傷口有擴大情形、且傷口腐肉組織顏色變黃或變黑色,還伴隨味道,就會懷疑傷口出現感染情形,這時應盡早執行傷口清創,清除壞死組織,避免傷口感染情況擴大,清創後可搭配使用局部抗菌藥膏或抗菌敷料傷口換藥,達到控制感染與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5.營養與水分給予:每日需攝取足夠熱量及水分,以促進傷口癒合。

不論是傷口的評估、選擇傷口清潔方式、適合的傷口敷料選擇及傷口清創時機,都可經由傷口照護團隊進行專業的傷口判斷與建議後,再藉由與照顧者的討論,共同擬定適合的個別性傷口照顧計畫,並定期至傷口門診諮詢與追蹤,達到促進傷口癒合的目標。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