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知道壓力性損傷是因為個案長期臥床、久坐,無法自行翻身改變姿勢,導致組織長期受壓,缺血缺氧所產生的潰瘍傷口。但有一種壓力性損傷並非個案無法移動所導致,可能發生於醫療行為過程或是醫療器材裝置,它並非醫療行為錯誤,而常是無意間所造成的,它就是「醫療器材相關壓力性損傷(medical
device-related pressure injury,MDRPI)。
醫療器材相關壓力性損傷常發生在重症病人及早產兒,因這一族群病人的身體循環較不好,容易導致水腫,使皮膚彈性變差,皮膚也相較脆弱,加上因無法言語表達其不適之處,也無力移除甚至無法移除不適之來源,所以成為MDRPI的高風險病人。而哪些是常見導致MDRPI的高風險醫療器材,包括:氣管內管、雙向型正壓呼吸器(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氧氣面罩及導管、鼻胃管及不適當的管路固定方式等,這些醫療器材的裝置大多是長期放置受壓,為維持生命的裝置,不僅需安全固定,甚至需緊密不可移除。所以一旦產生壓力性損傷時最常發生於臉部的皮膚及黏膜,例如:鼻樑、耳朵、鼻孔等,再加上臉部脂肪層較薄,MDRPI發生時傷口會更為深層,甚至深及骨骼。也有一些醫療器材裝置例如:頸圈、背架、肢體副木、血氧探測儀(Oximeter
probe)等,使用在病人身上時都需注意並提高警覺。
以下提供預防MDRPI發生的照護:
(1)定期做皮膚檢視及評估受壓處,對於可稍微挪動的器材協助改變其不同受壓點,減少同一處受壓的時間。(2)在常好發的部位處應用預防性的敷料或減壓條等物品來保護皮膚作為壓力點的緩衝。(3)正確選擇適合的醫療器材尺寸,減少不適當的受壓,導致醫療器材下的皮膚因長期摩擦導致水腫、破皮。(4)正確的管路固定方式,例如以架橋、井字型固定方式等或特殊管路固定裝置,減少管路與皮膚的接觸面。(5)保持皮膚清潔及保濕,提升皮膚的耐受性。(6)注意營養的攝取,維持一日營養所需,必要時由營養師介入。
醫療器材的裝置目的主要在治療病人,不應該是使病人受傷害,且MDRPI的產生不僅是傷害病人、延長住院天數,也會造成民眾對醫療的不信任,期許提供健康照護的人員能對MDRPI有所認識及重視,來降低MDRPI的發生,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及措施。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