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的發生是長期臥床患者照護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對家屬與醫療團隊皆構成長期困擾。當支撐部位所承受的壓力超過正常微血管填充壓力時,血液灌流受到阻礙,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表皮、皮下組織甚至肌肉層的缺血性壞死,這一病理生理機制最終形成壓瘡。平躺的患者,其薦椎、足跟和枕部是主要的受力部位,而長期依賴輪椅的患者則以坐骨粗隆處的壓力最為顯著,因此,這些部位最容易產生壓瘡。
多種因素會增加壓瘡風險,特別是行動能力受限且無法自主翻身的患者,如腦損傷、中風、頸椎損傷、四肢癱瘓和呼吸衰竭依賴呼吸器的病患。高齡患者在年齡影響之外,往往還合併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營養不良所致的低白蛋白血症等。個人衛生不佳、傷口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如尿液、糞便或組織液浸泡)以及家庭支持或經濟條件有限,皆會進一步阻礙壓瘡的癒合,導致傷口的惡化與擴大。
針對壓瘡的預防與護理,策略應分為三大方面:
一是預防壓瘡的產生,二是避免原有傷口的惡化,三是促進已形成壓瘡的傷口癒合。在預防方面,應強調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保持皮膚與傷口乾燥,並定期(每1-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對於無法自主行動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氣墊床、減壓坐墊或減壓床墊,並積極控制影響傷口癒合的慢性疾病,確保患者攝入足夠的營養。
針對已合併軟組織感染的壓瘡傷口,外科手術清創和膿腫引流是必要的初步處置。儘管如此,術後的傷口護理同樣至關重要。傳統的傷口護理方法主要依賴於藥膏、生理食鹽水的沖洗,並且需每日換藥。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代傷口護理更多使用泡綿敷料、親水性人工皮及藻酸鹽敷料。這些敷料具有減壓、保持傷口適當的濕潤環境、吸附滲液及促進組織再生的優勢。
對於年邁的患者,照護不僅依賴於醫療團隊的專業指導,家庭經濟與照護能力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唯有眾志成城,從多方面的準備與照顧下手,才能避免壓瘡的風險,降低感染的威脅,最終維護那些行動不便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無形的枷鎖中重拾一絲安穩與尊嚴。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周侑俊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
|
|
下午 |
高醫 |
|
|
|
|
|
夜診 |
|
|
|
|
|
|
﹝※ 陳俊昌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