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躺臥、久坐、行動不便或住院患者,容易壓迫皮膚組織,增加皮膚或皮下組織受損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壓瘡,除了避免傷口感染,「飲食」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若有營養攝取不充足狀況,會直接影響傷口復原能力,可能導致傷口癒合延遲或阻礙癒合並易出現不良後果。除了傷口護理外,做好足夠的營養補充才能使傷口癒合良好。
一、熱量蛋白質要充足
依據壓瘡程度有不同營養需求,因創傷後的生理代謝壓力增加,造成營養狀態耗損,熱量及蛋白質攝取量為首重。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具有合成膠原蛋白及維持免疫的功能,來源中動物性較為豐富且吸收率較高,建議可選擇肉類、海鮮、雞蛋、乳品類、黃豆類製品等優質蛋白質來源。
胺基酸中麩醯胺酸有利於黏膜修補,精胺酸可刺激蛋白質合成,二者有助於傷口修復,但使用劑量建議經過專業評估及建議。
若食慾較差,進食量<平時50%,可選擇軟質且熱量密度高的餐食,如:滑蛋牛肉蔬菜燉飯、雞蛋絞肉粥、花椰南瓜海鮮濃湯等,建議避免刺激性強且高糖份之食品,易刺激傷口發炎反應;或也可挑選高蛋白質之均衡濃縮營養配方(1.5
– 2.0 kcal/ml)補充,有營養補充品需求或特定疾病營養補充建議詢問醫師或營養師。
二、微量營養素不可少
維生素C:為合成膠原蛋白的輔因子,亦可促進鐵質吸收、加速傷口癒合,成年人建議攝取量為100mg/天,若服用補充劑,醫療指引建議每日不超過2000mg,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檸檬等,建議直接攝取新鮮水果。
維生素A:增加膠原蛋白合成及維持黏膜上皮細胞完整,成年男性建議攝取量為600μgRE/天,女性為500μgRE/天,若服用補充劑,醫療指引建議每日不超過3000μgRE,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紅薯、南瓜、紅蘿蔔、哈密瓜等。
礦物質鋅:主要功能為維持味覺、促進食慾及促進傷口癒合,具有抗氧化能力,也參與蛋白質合成,但過量補充鋅會造成體內銅及鐵缺乏或可能造成貧血症狀。成年男性建議攝取量為15mg/天,女性為12mg/天,若服用補充劑,醫療指引建議每日不超過40mg,富含鋅的食物:肉類、海鮮、乳品類、南瓜子(動物性來源吸收率較高)
飲水量:足夠水分可維持皮膚完整性,評估水分需求需考慮傷口滲出、排泄狀況、發燒及是否有腎臟及心臟疾病,文獻中建議一般成年人建議攝取量為30-40ml/kg/天。
營養狀態在任何傷口照護都是需要被重視的一個關鍵要素,好的營養診斷、評估及足夠且正確的營養補充可加快傷口癒合進程、減少醫療支出,達到良好的預後。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