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傷口照護」專刊
2024.11 第44卷第6期 執行編輯:歐素妃/李書欣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你是高危險群嗎?盤點壓瘡發生危險因子
【回本期目錄】
高醫高壓氧室主任/整形外科   蔡明哲 主治醫師 (113年11月)

『壓瘡』常常來的突然,也讓人不知所措。在門診常有家屬帶著病人來求診,告知醫師:「顧了好幾年,本來就好好的,雄雄(台語)就變這樣了…」照顧的人、照顧的方式都沒變,但是病人變了。變的容易被壓瘡找上門,也變的更需要家人的照護。到底是哪些因子的改變,讓病人易於造成壓瘡呢?需要我們費心注意呢?

病人活動力下降:

活動力下降,當睡眠或休息時病人不再能自主翻身,皮膚組織日夜積累的受到壓迫,是壓瘡最常造成的主因。中風、脊椎損傷、老化失智惡化、跌倒骨折、重大手術後、嚴重肺炎需臥床治療等,這些會造照成活動力下降的改變,常常是壓瘡的先遣因子。這時病人需照護者的協助與關注,協助定時翻身、清理衛生、營養補給等,以減少壓瘡的形成。

長期營養狀態不良:

營養不良,容易讓病人過瘦,骨關節凸出,造成局部壓力的集中,因而造成壓瘡;而蛋白質不足易造成水腫,減少皮膚組織的耐受性,這會讓原本的照護方式顯得不足,壓瘡就會形成。且隨著營養狀態的下降,病人皮膚軟組織退化、肌肉組織退化活動力減少,也都是造成壓瘡的危險因子,再加上免疫功能的下降,會讓壓瘡更為惡化。

病人本身疾病的惡化:

對原本就臥床的病人,隨著疾病惡化,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會下降。像是大小便失禁,會造成會陰部週邊皮膚的浸漬,也易於受到壓瘡、感染的侵擾;感覺神經的退化受損,像中風、脊椎損傷、糖尿病等,容易讓病人於患側造成壓瘡而不自知。

照護者的訓練不足與更替:

照護者的訓練不足,如幫臥床病人翻身時間間隔太長、翻身時不當的移位造成過度的摩擦,都是常見造成壓瘡的原因;而在工業化社會,有許多家庭需要看護或外藉幫傭幫忙,當轉換照護者時,也是壓瘡較常發生的時期,適當的職前訓練,及家人適時的從旁協助,才能減少壓瘡的發生。

不適當的藥物使用:

還有一些壓瘡會發生在不當的鎮靜安眠藥物使用者或是毒品使用者身上。不當的藥物使用,會使自我的意識改變,也失去自我的保護能力,一覺醒來,就發現有壓瘡、橫紋肌溶解症。

在門診我常跟家屬開開玩笑說:「病人要是能站起來,壓瘡自然就會好。」相反的,當你的家人倒下去,需要一段時間的臥床治療時,壓瘡就可能出現。所以,當病人需要臥床照護、輪椅幫忙時,壓瘡的預防就要介入;病人病情惡化或是整體身體狀態退化時,更需加強病人的翻身、換位、及衛生照護。照顧病人非常的辛苦,可是當您累的時候,也常常是病人壓瘡報到的時候,此時別忘了要尋求外界的幫忙,才能減少壓瘡的發生。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小港 高醫        
下午         高醫
夜診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