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台灣時間上午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造成多棟建築物傾斜倒塌及部分人員失聯,花蓮縣發起人道救援,請大家整裝集結。當接到通知時,「終於要與死神交手了!我準備好了!」,我想多數人最初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從2022年開始我跟隨醫師與學長姊的腳步,踏入國際人道救援的行列,參與屏東特搜隊醫療組的多次訓練,這些訓練不斷模擬真實場景,精進技能、調整裝備,目的是為了在災難真正來臨時,我們不僅懷有熱忱,更擁有完善的準備來應對。
先來說說什麼是災難?
當一個衝擊事件發生,造成生命或健康的威脅,患者的數量與治療所需的醫療資源失衡,而必須依靠不同於平常的行為及外來的援助來克服。
而災難的類型為自然災難、人為災難及自然與人為合併型的災難,如:921地震、八仙氣爆、SARA、2011年日本大地震,地震後引發海嘯,造成核電廠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與污染…等。
災難無法預知,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做好預防與應變準備。
回到至花蓮地震救援的那天,我們醫療組被分配至地面部隊,攜帶所有裝備包含藥物,從屏東出發。路途中新聞陸續傳來最新災情報導,內心既緊張又焦慮,擔心我們的支援能否及時抵達,能提供多少幫助。隨著漫長的旅程,夥伴們從一開始的滿腔熱血,漸漸顯露出些許疲憊。
沿途開始有民眾為我們加油打氣,甚至有車輛禮讓我們通行,休息站的店員還貼心地準備飲料,這些溫暖的小舉動成為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
經歷約六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抵達天王星大樓,親眼看見現場情形仍覺得震撼,熱鬧的城市陷入寂靜,只剩此起彼落的無線電聲,嚴重傾斜的大樓,地上滿是碎石,空氣中瀰漫著粉塵。各縣市的特搜隊已開始破壞建築物進行救援,試圖營救康姓老師。我們也迅速架設醫療站,監測每位特搜隊員的生命體徵。當天,夥伴們的精神狀態尚佳,未感到疲倦。幸運的是,天王星大樓內只有一位受困者,且無其他民眾需要醫療處置。不幸的是,最終康老師仍無法倖免。
然而,災情不僅限於天王星。次日,我們轉往山區展開救援,途中餘震頻繁,落石不斷,說不害怕是不可能的。這是我第一次隨屏東特搜隊參與救災。儘管平時經歷過各種訓練,真正置身於災區時,仍深感每位學長、姊的英勇。他們肩負我難以承擔的裝備,運用繩索下降至溪河,穿過斷裂的步道,攀爬大小岩石,冒險營救傷患。甚至可能需要在河床邊依靠簡便裝備過夜。每當滿身泥沙且濕透的隊員們回到基地時,我們的心也才稍稍放下,每一位的平安歸來,讓我們倍感欣慰。
到了第二、第三天,連日的緊繃、急於救援缺乏休息讓夥伴們陸續出現感冒症狀及脫水情形。我雖無法像特搜隊員們般攀山越嶺,但至少能確保他們在出勤前後的裝備及身心狀態無虞。
最令我難忘的是,隨特搜隊前往小錐麓步道,搶救連先生的過程。這場救援不同於訓練中的場景,不需要使用止血帶或在局限空間進行醫療處置,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連先生在脫困後保持完整而有尊嚴的樣貌。
這次經歷深刻讓我體會到災難的可怕與人類的脆弱。我們都不是神,無法預測災難,也無人希望災難發生。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持續做好防範並備足應變之策。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