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救難醫學」專刊
2024.12 第44卷第7期 執行編輯:劉信良/葉怡亨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創傷症候群及恢復-以土耳其為例
【回本期目錄】
高醫護理部/急診醫學部   陳夙虹 護理師 (113年11月)

在112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規模7.8的強烈地震,距今已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這場災難性事件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提醒我們災難往往具備一些典型特徵:它們是不預期的,具有地區性,並且會對社會造成巨大衝擊,進而需要立即應對。這類事件通常超出人們日常面對壓力的應對能力,因此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根據文獻,PTSD的高風險人群多數為直接遭受災難的人(受害者)、目擊者以及參與救援的工作者。

那麼,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是一種在面臨重大災難或創傷事件後,身心受到巨大衝擊,無法及時恢復正常功能的後遺症。其主要症狀包括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容易受到驚嚇、惡夢頻發、失眠、性格改變、情感麻木,以及逃避引發創傷回憶的情境。災難發生後,許多人在三個月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生理反應,這在短期內是正常的,大部分人隨著時間推移能夠自行恢復,無需進行額外治療。然而,若出現急性症狀並持續三天以上,這被稱為急性壓力反應,而當這些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且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時,才會被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舉土耳其地震事件為例,台灣特搜隊於2月12日在災區阿德亞曼進行第七天的搜救行動。在搜救隊營區附近的一棟倒塌建築物中,一群焦急的家屬等待挖掘工作進展。其中,一位母親在得知挖掘即將抵達她親人掩埋處時,情緒突然失控,出現呼吸急促、頭暈目眩、血壓升高等症狀。親友趕忙請求醫護隊前來協助,由於語言不通,現場無法進行心理引導與介入,因此採取了最基本的醫學處理,先讓圍觀人群散開,保證空氣流通,並測量血壓、安撫她的情緒,依醫囑給予降壓藥物。然而,當親人的遺體被挖出時,這位母親幾乎陷入昏厥狀態,由家屬緊急將她攙扶離開現場。

救災結束後,屏東特搜隊返回台灣,根據屏東縣政府指示,隊員們進行了小團體心理治療和諮詢。通過這些會談,發現了一些隱藏的心理壓力問題。例如,有一位隊員並非因為在災區現場的救援引起壓力,而是因為準備出國救援的物資時,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負擔。起初,他在團體會談中談笑風生,但當話題轉向準備救援物資時,他突然變得沉默,並開始落淚。原來,看似無關緊要的物資準備工作,對他來說卻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壓力來源。由於這是他第一次參與海外救援行動,他無法確定所需的裝備數量、飛機的載重量以及其他單位的資源分配,這些不確定性一直困擾著他,直到任務結束回國的那一刻,壓力才真正釋放。

這樣的例子說明,壓力來源可能因人而異,而不是所有壓力都來自於顯而易見的災難現場。心理治療和諮詢的作用在於,讓人們有機會表達並釋放這些潛在的壓力。在這次的團體治療中,該隊員的心理負擔得以釋放,並在日後恢復了以往活潑開朗的狀態,繼續成為他們團隊中重要的一員。

這些經驗告訴我們,災難過後,無論是受害者、目擊者,還是救援人員,心理健康都應該得到重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一定會立即顯現,隨著時間推移,有些人可能會出現隱藏的心理創傷,需要適時的心理干預來避免長期的影響。因此,對於遭遇災難的倖存者以及參與救援的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災難無法預料,但對心理創傷的關注卻能讓我們在災後的復原過程中做得更好。通過及早識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徵兆,並及時提供支持與干預,我們能夠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陰霾,重返正常生活。

最終,我們應該認識到,災難發生後的重建不僅僅是重建被摧毀的建築,更重要的是修復受創的人心。藉由心理健康的支持,我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從創傷中重新站立起來。這不僅是對倖存者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