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與精準:一般及消化系外科手術」專刊
2025.01 第44卷第8期 執行編輯:莊世昌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高階腹腔鏡手術—肝癌手術
【回本期目錄】
高醫/高醫岡山一般及消化系外科   蘇文隆 主治醫師 (114年1月)

一名B肝帶原者,醫囑服從性較差,在一年多前即在診所發現肝腫瘤,但並未進一步詳檢。這次在接受他科手術後,轉介到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門診執行腹部超音波,旋即發現一顆19公分的巨大腫瘤,幾乎佔滿了右側肝臟。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此巨大腫瘤還侵入右門靜脈並往下延伸,幸運的是沒有侵犯到左側及主門靜脈;肝臟抽吸的病理報告顯示為原發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在詳實解釋後,認為以腹腔鏡合併3D微創系統,有把握可以將右肝給完整切除。

術中我們可以看到,腫瘤幾乎是佔滿整個右肝,幸運的是尚未有穿破肝臟表面而裸露的情形,在確認右門靜脈癌栓確實沒有侵犯主和左門靜脈後,就將右肝動脈、右門靜脈、右側肝管、右肝靜脈依次切除,肝實質離斷也順利進行。但術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在最後右肝已完整斷開後,在頭側與橫膈膜交界處,因為腫瘤體積大、質地又硬,無法憑藉著腹腔鏡器械來騰出空間進行剝離,因此在右腹劃下了一道傷口,藉以伸入左手輔助挪動肝臟以利分離,並藉此傷口將右肝給取出。經過一番努力後,雖然橫膈膜有些許的破損,但腫瘤是完整無瑕的取下,再利用腹腔鏡的熟練縫合技術,將橫膈破洞給縫合起來。術後病人恢復順利,於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後,旋即轉出到普通病房,疼痛感低,也很努力的下床活動,於術後一週順利出院,家屬還錄下病人踏著輕鬆自在的腳步、趕著回家的倩影分享予我。

圖一:病人影像檢查顯示右肝有一巨大腫瘤

圖二:術中發現與術後完成的肝切面

根據2022年世界癌症報告顯示,肝癌發生率為全球第六名、並為癌症死亡的第三名;台灣地區2023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肝癌和肝內膽管癌亦是排名第二,且已連續44年排名前2名,大腸癌併肝轉移的患者也有日漸上升的趨勢,是故我們不得不正視於肝臟腫瘤的治療方式。

一般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肝動脈化學栓塞療法(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經皮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手術切除,而手術切除是目前公認治療肝癌最安全、簡單且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傳統的切肝手術,醫師需在上腹部劃開一個賓士標誌形狀或迴旋鏢狀的傷口,患者術後移動或呼吸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需要大量的止痛藥、傷口感染機會高、恢復期也較長;另外傷口疤痕因為巨大且不美觀,造成患者的因擾。

由於手術技巧及微創器械的進步,使用腹腔鏡來進行切肝手術為目前世界的趨勢,利用三到四個小洞,即可進行肝臟切除。高醫體系目前已執行到左外側葉、右前葉、右後葉、左葉全切除及右葉全切除等高階的腹腔鏡手術,取下最大的腫瘤可達30公分,然因肝臟為實質器官,故仍需在下腹部比基尼線處(Pfannenstiel incision)割劃傷口將腫瘤取出,術後體力恢復快、傷口疼痛度低、疤痕可隱藏於衣著內,可謂肝癌手術的一大進展。

此外,對於大腸癌併肝轉移之患者,若在化學治療後,肝臟腫瘤仍持續存在者,腹腔鏡手術更可發揮其效能,對於先前開過傳統大腸癌手術之患者,利用其先前剖腹過後之傷口即可將腫瘤給取出,術後在肚皮上僅增加三到四個腹腔鏡小傷口。

目前高階腹腔鏡肝臟切除已為高醫體系常規之手術,然非每位患者均適合腹腔鏡,需經由肝臟外科醫師進行仔細的術前評估才能執行,患者亦需負擔自費耗材。

圖三:檢體剖面照

圖四:術後傷口照

圖五:傳統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比較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岡山    
下午   高醫      
夜診 高醫岡山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