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向來與疼痛、刀疤、出血、漫長住院天數及術後恢復緩慢畫上等號。長久以來的印象造就患者懼怕選擇手術醫療,甚至委以坊間謬傳的民俗療法,導致輕則長時間忍受舊疾,重則因延誤病情而致命。因為種種傳統手術的併發症造成醫病認知上的鴻溝,實在不容易輕易化解,即便外科醫師苦口婆心,仍未必勸得動患者接受最理想的治療。
在3D腹腔鏡微創手術下,隨著3D立體視覺影像系統的廣泛應用(與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影像相同),藉由雙眼視覺立體成像,使外科醫師能完全掌握腹腔內手術的操作空間,相較於傳統2D影像,手術當中的前後遠近只能依賴外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少則只是增加手術時間,多則可能因為錯判空間距離而出現操作不精確,增加手術出血及併發症風險。故在有經驗的外科醫師搭配3D影像設備的協助下,更可精準完成手術必須之剝離、切割、縫合、止血的動作,且高畫質解析度能輔助外科醫師更精準判斷細微組織與血管的變異,立體視覺猶如達文西手術般能清楚定位手術範圍景深及前後相對距離,其目的在於減少手術當中的誤判以求降低術中失血量,加快解剖辨識的速度以求縮短手術時間,近一步達成患者術後快速恢復的目標。

圖一:傳統肝臟切除傷口
腹腔鏡膽囊微創手術在近十多年已成熟發展為標準術式,解決長刀疤及降低術後傷口感染,繼而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亦慢慢追上腳步。肝臟位於上腹部深處,被肋骨重重保護著,也因此傳統肝臟切除手術若不切斷雙側腹肌,實在難以創造清楚的視野進行腫瘤切除,但卻不得不造就長達三十多公分而呈現賓士型的傷口,術後傷口的慢性疼痛及皮膚麻木的狀況亦時有所見。高醫附設醫院及體系醫院致力於發展對肝癌患者傷害更低的『超微創減孔手術』,目的建立在傳統微創手術的基礎上,利用先進手術技術來減少肚子上器械穿孔的數量,一般肝臟切除手術需要5~6個孔洞,減孔手術顧名思義可以將傷口孔洞降到3~4個,『美觀微創傷口!』宣告3D減孔腹腔鏡手術來臨的重要性。
總結而言,腹腔鏡肝膽胰手術傷口小感染率低,疼痛程度輕微,呼吸肌肉及消化系統及早回復正常,術後腸沾黏機率較低,患者可較快出院恢復日常生活或工作崗位,對減省醫療資源花費社會成本,都有助益,相較於傳統手術的存活率或腫瘤復發率,兩者皆無差異。唯獨因健保並未給付,項目仍需自費,且曾開過腹部傳統手術或心肺肝功能過差的病人,術前需嚴密評估,避免嚴重沾黏導致氣腹無法建立或術後殘餘肝功能不足,因此未必所有病人皆為適合腹腔鏡減孔微創手術的族群。

圖二:腹腔鏡減孔微創手術右肝葉切除術後傷口,由低位比基尼線8公分取出右肝腫瘤

圖三:腹腔鏡減孔微創手術中央肝葉切除術後傷口,由低位比基尼線10公分取出15公分腫瘤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