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癌症,常在發現時已進入晚期階段,治療的挑戰性極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胰臟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率排名第四的癌症。在台灣,胰臟癌同樣是一項重大健康議題。根據107年台灣癌症登記的資料,新診斷的胰臟惡性腫瘤病例達到2750例,其中男性居第12位,女性則為第13位。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出現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僅約20%的患者具備手術治癒的可能性。整體而言,胰臟癌的五年存活率僅約10%,對患者和醫療團隊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胰臟癌的病理特性與主要類型
胰臟是位於人體後腹腔的腺體,具內分泌(血糖調節)和外分泌(分泌消化酵素)的功能。胰臟癌是由胰臟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形成的癌細胞,其中胰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佔九成以上。此外,黏液性腺癌和內分泌細胞癌則屬於較罕見的類型。
胰臟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許多患者在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後才被確診。胰臟癌具有高度的侵襲性,易於擴散至腹腔內或經血液與淋巴系統轉移到肝臟、肺部及骨骼等遠端器官。
胰臟癌的危險因子與常見症狀
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家族遺傳史、肥胖、糖尿病及抽菸等。超過90%的胰臟癌病例與基因突變相關,其中KRAS基因突變尤為常見。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脹、黃疸、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此外,50歲後新發生的糖尿病或不明原因的腹痛亦需警惕。
由於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多元且症狀不明顯,醫療團隊強調高危險群需及早篩檢。針對家族中有多位一等親罹患胰臟癌或特定基因突變者,定期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或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較有效的篩檢方法。
治療方式與挑戰
胰臟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化學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然而,由於多數患者在診斷時已無法進行手術,僅約15%至20%的患者具備接受手術的條件。即使能手術,術後的復發率高達75%,且五年存活率僅為5.5%至20%。
手術治療
手術是胰臟癌的核心治療方式,根據腫瘤的位置可分為兩種主要術式:
1.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
此手術針對胰臟頭部腫瘤,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部分胃、膽囊及鄰近淋巴結的切除,並需進行複雜的重建,以維持消化系統的功能。該術式約佔胰臟癌手術的60%-70%。
2.遠端胰臟切除術
此術式適用於胰臟體部及尾部腫瘤,通常合併脾臟切除,以清除周圍的淋巴結。該術式約佔胰臟癌病例的30%-40%。
這些手術可採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手術,選擇方式視病患的病情、醫療團隊的專精程度及醫院設備而定。
化學治療與新興治療
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化學治療為主要選擇。近年來,醫學界嘗試術前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以縮小腫瘤並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此外,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等新興治療方式亦逐漸受到重視。
飲食調整
術後營養補充分為三個階段:
1.術後急性期:此階段患者無法進食,由中心靜脈導管提供營養。
2.恢復期:逐漸從開水、清流質過渡至軟質食物,如稀飯、蒸蛋等。
3.出院返家期:建議少量多餐,避免高脂肪、高糖及刺激性食品。
預防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儘管部分危險因子如家族遺傳史無法改變,但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胰臟癌的風險。例如,戒菸、控制體重及管理糖尿病均有助於預防胰臟癌。對於高危險群,定期篩檢及早期介入尤為重要。
結論
胰臟癌是一種極具挑戰的疾病,其高致死率及低存活率令治療充滿困難。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透過術前化療、新型藥物及精準手術,患者的治療選擇與生活品質有望得到改善。家人與醫療團隊的支持亦是患者抗癌之路上的關鍵。未來,藉由早期篩檢及新療法的推廣,我們期待能降低胰臟癌對健康的威脅,讓更多患者在這場嚴峻的挑戰中獲得希望與生機。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