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3C產品大幅佔據日常生活,幾乎人手一台智慧平板,長時間近距離注視使眼睛成為過度使用之器官,而眼睛在人體上雖只佔小部份,卻擁有相當精細的生理功能,故如何在就診過程中得知自我眼部現況,就須仰賴醫師專業及儀器檢查;現今儀器技術已進步到可早期發現眼部病變,以下簡單介紹常見檢查,看診前須民眾耐心配合,提供完整數據以利醫師看診。
電腦驗光:
藉由自動驗光儀客觀測出近、遠視及散光度數,白話來說即是民眾常詢問的「眼睛度數」,負號代表近視度數、正號代表遠視度數,數值越大代表度數越多,常與視力檢查搭配測出最佳矯正視力。而電腦驗光單是儀器對於眼睛屈光狀態的測量值,不代表眼睛真正的度數及配鏡的度數,若有配鏡需求還是會透過詳細驗光加上試戴才會準確。若有配戴軟、硬式隱形眼鏡,請事先告知醫師或驗光人員,醫師或驗光人員會依照驗光目的做是否取下的決定。

視力表檢查:
視力檢查是最基礎的檢查,由民眾主觀表達視標缺口得知視力值,檢查過程請保持放輕鬆且不猜測,自然張開雙眼且不瞇著眼的狀態較為準確;常見表達方式為0.05、0.1~1.0,數值越大表示視力值越高;再配合電腦驗光單上的參考度數做矯正,即可知道度數矯正後的「最佳視力」。安排視力檢查通常是為了瞭解病人因為疾病造成的視力狀態的變化,可以幫助醫師更加了解病情,並做出正確診斷與治療。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血管攝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藉光線反射原理掃描視網膜並圖像化,能清楚分析視網膜、黃斑部、視神經盤與其周圍等結構狀態,是協助眼科醫師精準診斷及早期治療不可或缺的武器。當中OCT-A最大特色為不需注射顯影劑也可檢視視網膜血管狀態,大幅減少病人對顯影劑產生過敏的機會,可快速診斷視網膜疾病。

眼底攝影/免散瞳廣角眼底攝影:
眼底攝影能夠清楚捕捉視網膜、視神經和血管的健康狀況,出現異常時代表視網膜內血管可能出血或滲漏等現象;此檢查大多建議散瞳,但散瞳後4-8小時會畏光、視力模糊、無法駕車或工作,另有免散瞳廣角眼底攝影選擇,有別於傳統攝影,一次即可拍攝大範圍視網膜,特別是周邊病灶部位不易遺漏,對於有免散瞳需求之民眾而言是不錯的選擇。
眼睛疾病大多是逐漸形成,因此早期檢測至關重要,未曾接受眼科檢查之民眾應至少到眼科接受一次檢查,了解自身眼睛狀況。而有家族疾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病史如糖尿病、三高患者、高度近視等,建議定期追蹤以便控制病況。除定期眼科回診外,眼睛若有異於平日用眼不適狀況,應立即就醫,以早期診斷及治療。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