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的陳小弟在五歲時被診斷為弱視並持續接受弱視矯正訓練,然而他的視力卻從剛開始訓練時的零點六持續下降至零點二,且黃斑部出現異常而被轉診至本院就診。經由眼底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眼底彩色及自發螢光攝影、視網膜電位圖等一系列檢查後,臨床診斷為斯特格病變(Stargardt
Disease)。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基因檢測並找出正確之致病突變確認診斷。陳小弟還有一個五歲的妹妹最近也被眼科醫師告知有弱視須接受矯正,父母擔心會不會也是跟陳小弟一樣患有斯特格病變而帶至本院就診。經過精密眼底檢查以及基因檢測後證實陳小妹並非單純的弱視,而是也罹患斯特格病變(Stargardt
Disease)。陳小弟的父母本來計畫生三寶,因為兩個孩子都罹患遺傳性視網膜疾病而卻步了。但他們真的因此不適合生三寶嗎?
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s,
IRDs)是一群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這些疾病包括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萊伯氏先天性黑朦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及錐細胞失養症(cone
dystrophy)、黃斑部失養症(macular
dystrophy)、脈絡膜失養症(choroideremia)等,患者可能在童年或成年階段逐漸喪失視力,甚至完全失明。由於IRDs具有高度的基因異質性(genetic
heterogeneity),臨床上雖可推測致病基因,但仍需搭配基因定序技術精準找出致病基因。
基因定序技術的崛起:從Sanger到次世代定序
傳統的Sanger定序技術曾是基因診斷的黃金標準,但高成本與耗時限制了大範圍定序。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一次性分析數百至數千個基因,大幅提高效率與準確性。
基因定序技術在診斷及治療的應用
1.精準診斷確認病因:臨床上引起遺傳性視網膜疾病之基因有數百種,利用NGS技術可以快速幫助醫師縮小範圍,再搭配患者家族史、病程、臨床表現等,進而有效率且正確的找出致病基因,提供精準診斷,同時為治療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礎。
2.家族遺傳分析:透過基因定序技術,可追溯家族中的致病基因攜帶者,進行生殖風險評估,幫助家族成員規劃健康管理。比如陳小弟的父母,經過基因檢測證實都是帶因者(帶有突變但不會發病)。透過本院遺傳諮詢中心婦產科醫師以及眼科醫師的合作,經由人工生殖技術其實是可以生下不帶突變的健康寶寶的。
3.治療上的應用:正確的基因定序找出致病基因是治療的基石。不同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可以補充的營養品會有差異,找出致病基因可以讓醫師給予患者更正確的飲食衛教及指引。2017年美國FDA批准了全球首款基因療法Luxturna,用於治療由RPE65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這一突破不僅改變了RPE65基因突變患者的命運,也激勵更多相關研究。包含陳小弟罹患的斯特格病變以及多個引起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突變,有多款藥物正在進行第二期或第三期人體試驗,預計未來幾年會有幾款藥物上市造福患者。
未來展望:基因定序推動精準醫療
基因定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隨著成本下降、技術進步與多學科合作的深化,基因定序推動精準醫療的實現。對於患者與家屬而言,基因定序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找出致病突變的利器,更指引治療方向。經由基因檢測找出正確的病因,能預測且盡可能延緩病程,甚至使用合適的基因治療藥物,並避免遺傳至下一代,達成精準醫療之目標。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