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治療是乳癌治療中相當常見且重要的一環,能有效降低局部復發風險,提高存活率。然而,放射線在抑制或消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影響腫瘤部位鄰近周邊正常組織,尤其是胸部皮膚。乳房或胸壁在放射治療階段,常因放射線照射而逐漸出現紅斑、乾燥、癢感甚至脫皮等情況,少數放療合併化療藥物之病患還可能會發生皮膚水泡或潰爛。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並確保治療品質與生活品質,局部皮膚護理便成為放射治療的重要課題。以下將介紹常見皮膚護理建議及一些新興方法,幫助乳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過程中更加舒適、安心。
首先,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步驟是「清潔」。由於照射區域的皮膚會變得較脆弱,建議每日以溫水搭配溫和、不含香精及刺激性成分的清潔用品輕輕洗淨。切勿用力搓洗或使用去角質產品,以避免造成皮膚損傷或發炎。清潔後應輕拍或以柔軟毛巾輕按、吸乾水分,避免大力摩擦照射區域。若患者在清潔時遇到局部皮膚疼痛或產生水泡、滲液等症狀,則應立即停止自行處理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在保持皮膚清潔之後,「保濕」是減輕刺激與不適的重要關鍵。由於放射線會使皮膚表面屏障受損,水分容易流失,故建議患者可在皮膚還微濕時,於照射區域塗抹低敏、無香料的乳液或軟膏,以維持皮膚柔軟度與完整度,乳液的使用在放射治療前與治療後塗抹是一樣重要的。若局部皮膚已出現明顯乾裂或脫屑,可以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含有防護性成分消炎抗菌的藥膏,或是使用保護膜噴劑,避免外界刺激。塗抹順序亦需留意:先塗擦經治療團隊同意之藥膏,再依需要再塗抹一般保濕乳液,並盡量避免重複摩擦皮膚。
另外,適度地「保護及減少摩擦」是放射治療期間不可忽視的一環。如果因出汗、潮濕或皮膚敏感而導致治療標誌透明膠片鬆脫或刺激,應諮詢醫護人員是否能調整貼膠片的部位或改用其他減敏材質透明膠片。日常生活中,盡量選擇寬鬆、柔軟且透氣性佳的衣物,如全棉內衣或無鋼圈胸罩,以避免過度擠壓或摩擦照射部位,減輕疼痛與發炎。外出時,需適度遮蔽陽光,避免紫外線加重皮膚的負擔。
若皮膚狀況已出現較嚴重的紅腫、水泡或破皮,除了基本的清潔與保濕,還可能需要「敷料保護」。臨床上常見的低敏性敷料,如泡棉敷料(foam
dressing),具備保護創面與吸收滲液的功能,同時可提供患部適度的濕度,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並減少再次摩擦。有些敷料可與放射線治療同步進行,照射時不需移除,有些材質則會增加放射線的二次傷害,故敷料須由醫師來選擇提供。
除了外在皮膚的保護,「內在調理」也不可忽視。保持良好營養與充足水分攝取,有助於加速皮膚修復並降低併發症風險。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均衡飲食,可提供細胞修復及免疫系統所需的養分;適度補充維生素
C、維生素 E
或必需脂肪酸,亦可能在防禦與修護過程中發揮助益。不過,任何額外營養補充品都須先與主治醫師討論,以免影響放射治療效果或出現交互作用。
最後,心理及情緒狀態也是照護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乳癌患者在經歷手術、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後,後續進入放射治療階段,常會因身心疲憊而產生焦慮、不安或沮喪。若胸部皮膚出現明顯不適或外觀改變,更易導致自我形象受損、情緒低落。因此,建議患者在面對皮膚副作用時,除了做好基礎護理,也可尋求專業護理團隊與心理諮商師的協助,適時抒發負面情緒並獲得支持。同時,家人與朋友的關懷、鼓勵也能提供療癒力量,讓患者度過放射治療的挑戰期。
總而言之,放射治療期間的皮膚護理並非僅止於外用乳液或貼敷料,而是結合正確清潔、保濕、保護、營養與心理支持的綜合方案。透過周全的照護,不僅能緩解局部皮膚不適與減少併發症,也能提升乳癌患者整體生活品質,使其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更好的身心狀態。若有任何皮膚問題疑慮,皆應儘早向醫療團隊反映並討論對策;透過專業建議與個人細心呵護,患者能在放射治療期間減輕皮膚副作用,並朝向更健康、更有力量的康復之路邁進。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