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新進展」專刊
2025.04 第44卷第11期 執行編輯:高理鈞/甘蓉瑜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乳癌術後自我照護與復健運動
【回本期目錄】
高醫復健部   張伊綺 物理治療師 (114年4月)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發病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每十萬名婦女中約有190至200人罹患乳癌。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女性乳癌的標準化發生率與死亡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70.3及12.5。每年約有超過1.2萬名婦女確診乳癌,超過2,200名婦女因乳癌喪生,換算下來,每天約有33名婦女被診斷罹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生命。

乳癌手術與預後指標

手術是乳癌治療的重要環節,目標在於完全切除腫瘤及清除腋下淋巴結。淋巴結是否出現癌細胞轉移,是判斷乳癌病人預後的重要指標。

然而,乳癌手術後,患者可能會面臨以下問題:

1.局部及上臂水腫

2.患側手臂與胸壁緊繃

3.患側上肢無力

4.肩關節活動度下降

5.手臂感覺異常或麻木。術後運動對於恢復正常生活至關重要,若缺乏適當的運動訓練,可能導致日後生活上的不便。

乳癌術後運動建議

乳癌術後的運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週:擺位運動、呼吸運動、手握拳、水管操。 第二週:爬牆操、擴胸操、毛巾操。

運動原則為:動作由慢至快、 幅度由小至大、、 次數由少至多、 避免重複動作導致肌肉酸痛,預期1至2個月內可恢復日常活動。

乳癌術後恢復後的運動建議

恢復日常生活後,建議交替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以提升心肺耐力,降低乳癌復發與死亡率,進而改善生活品質。運動建議每週至少進行總量150分鐘的中度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活動,每週至少2次肌力訓練,避免長時間的久坐不動。

癌症新探86期裡建議有氧運動依照強度可分為輕度運動、中度運動及劇烈運動。輕度運動時呼吸模式無明顯變化;如騎自行車(每小時8公里)、輕家事清掃、保齡球、拋接球、慢走、瑜伽、太極。中度運動時、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如跳舞、在平地或小斜波上騎自行車、一般園藝、輕快步行、水中有氧運動等。劇烈運動時,如跳快舞、騎自行車的速度超過16公里/小時、重型園藝、爬山、跳繩、競走、慢跑、跑步、籃球、曲棍球、足球、競速游泳、單打網球、爬樓梯。

阻力運動可利用水瓶、啞鈴或彈力帶;不論哪一種訓練,建議先從重量輕的開始,慢慢增加訓練的重量。女性上肢肌力運動訓練,可先由300-500公克的重量開始,再循序漸進增加到600公克-1公斤的重量。

預防乳癌的健康生活方式

美國癌症研究機構(AICR)指出,癌症可由戒菸酒、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保持輕鬆情緒、正向積極的態度,攝取天然原型食物和健康的飲料並做好體重管理都是擊退乳癌的不二法門喔!

上肢肌力訓練:收下巴,雙手平行打開(不聳肩)。進階版:手拿250CC礦泉水或拉彈力帶。

上肢肌力訓練:收下巴加收小腹,上臂輕靠,吸氣加上外旋肩胛骨輕輕靠緊。進階版:手拿250CC礦泉水或拉彈力帶。

上肢肌力訓練:坐姿划船,長坐姿背打直手肘微彎加肩胛後收,接著雙手往後拉,停3~5秒再放鬆。

上肢肌力訓練:彈力帶下拉背,雙腳與肩同寬,挺胸收小腹肩胛下收,雙手彈力帶保持張力,接著雙手往下放時再拉開彈力帶,停3~5秒再放鬆。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