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國人最常見的原發肝臟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民眾的健康,特別是在B型與C型肝炎患者中更為常見,而慢性脂肪肝炎也逐漸成為重要的致病因素。隨著醫療科技與健保制度的進步,肝癌的治療已有突破性發展。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肝癌治療的最新資訊,提供民眾實用的參考。
肝癌治療邁向「免疫時代」
過去,肝癌患者若無法接受手術(或肝動脈栓塞療法後仍復發),常需依賴口服標靶治療,例如Sorafenib(商品名:Nexavar蕾莎瓦)或Lenvatinib(商品名:Lenvima樂衛瑪)。但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迅速崛起,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的新支柱。目前台灣健保第一線給付的全身性注射治療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tezolizumab
(商品名:Tecentriq
癌自禦)結合血管新生抑制劑: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癌思停),簡稱「A+B」方案。該組合經由國際大型臨床試驗(IMbrave150)證實,不但能延長患者存活期,也改善生活品質,是目前晚期肝癌治療的主流方案。
雙免疫療法成新選擇
對於有高出血風險(如嚴重之胃食道靜脈瘤或近期胃腸大量出血)的患者,因爲不適合使用Bevacizumab,雙免疫療法如Durvalumab(商品名:Imfinzi抑癌寧)合併Tremelimumab(商品名:Imjudo抑佳妥),即所謂「STRIDE方案」(或稱D+T方案),則提供了另一有效選項。此療法也於今年(114年)2月起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大幅提升治療可及性。
|
Atezolizumab+Bevacizumab
(A+B方案) |
Durvalumab+Tremelimumab
(D+T方案) |
健保適應症 |
● 遠端器官轉移 (或肝外淋巴結轉移)
●侵犯主門靜脈(或左/右靜脈第一分支)
●經1年內3次肝動脈化療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後失敗
以上任一符合,加上臨床評估肝、心、肺、腎功能良好,以及未曾接受過肝臟移植,且是第一線首次治療,才得以申請健保給付。申請前皆須胃鏡檢查。 |
療效 |
延長存活1年半以上,腫瘤縮小率約30% |
延長存活近1年半,腫瘤縮小率約20% |
副作用
(僅列出第三級以上之前三名) |
高血壓、蛋白尿、肝功能異常 |
胰臟酵素升高、肝功能異常、腹瀉 |
注意事項 |
Bevacizumab有出血風險,嚴重食道靜脈瘤不建議使用 |
雙免疫治療易引起發炎反應,部分患者需服用類固醇 |
局部治療工具更加進化
除了全身性藥物治療,針對早期肝癌,局部電燒消融治療仍是重要武器。台灣健保已在去年底(113年12月)放寬射頻電燒針或微波針(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 Microwave Ablation, MWA)治療條件:
1.射頻電燒單針治療:原3公分以內改至2公分以內即可使用。臨床確診肝癌後可使用,不需健保局送件審查。
2.射頻電燒雙針(或微波針)治療:腫瘤從3~5公分放寬至2~4公分即可使用。臨床確診肝癌後可使用,不需健保局送件審查。
3.射頻電燒三針(或微波針)治療:從大於5公分放寬至大於4公分即可使用。仍需健保局送件審查。
此舉讓更多早期患者得以儘速接受精準而有效的治療,不需等到腫瘤過大才採取行動。
(註:射頻電燒雙針(三針)或微波針能產生更大燒灼範圍,適用於較大的腫瘤)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治療?
肝癌治療是否成功,關鍵還在於「量身訂做」:
1.若是早期肝癌,局部電燒消融或手術仍是首選。
2.若為中期、多顆的病灶,考慮TACE(肝動脈化療栓塞),不適合栓塞者可考慮HAIC(肝動脈灌注化療)。
3.若為晚期(如:有大血管侵犯或有遠端轉移者)狀態,則建議使用免疫治療為主的全身系統性治療。
每位患者的肝功能、肝炎狀態、生活型態、出血風險、經濟考量等,都是醫師評估治療的重要因素。
結語
我們建議有B、C型肝炎病史者、長期飲酒者、慢性肝炎者、肝硬化者,應每4~6個月追蹤超音波與腫瘤指數(胎兒蛋白, Alpha-fetal
protein(AFP)),一旦發現異常,及早處理才是關鍵。
現今的肝癌治療,有許多武器可以精準打擊。只要妥善規劃並對症下藥,晚期肝癌病人也有機會存活數年以上,甚至達到腫瘤穩定控制的長期緩解。肝癌不等於絕症,只要有正確知識與主動態度,就能為自己爭取更長久的健康與希望。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