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髓炎與根尖周圍炎是國人常見的牙科疾病,其起因為齲齒(蛀牙)及外傷,根據統計,該疾病的盛行率高達52%,是不容忽視且刻不容緩的議題。 
			牙齒的構造外層為堅硬的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等硬組織,而內層為空心結構,稱為根管系統,此空間內充滿富含血管與神經的軟組織,稱為牙髓組織,而這些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僅經由平均不到0.4毫米的根尖開孔供應,當細菌入侵導致組織發炎時,牙髓組織修復不易,因而在治療過程中,即使已移除微生物感染源,但嚴重的發炎反應仍可能無法控制,最終導致牙髓組織壞死,這時急性的牙髓發炎轉為牙根尖外骨頭的慢性發炎,疼痛感將大幅降低,往往病患會忽視甚至拒絕治療,但此時牙齒如同細菌培養皿般持續導致周圍組織慢性發炎,將會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隱憂。 
			根管治療即為上述疾病的解方之一,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但事實上並非將神經抽掉這麼簡單,而是要將牙齒內的根管空間清創以降低細菌量,然而這個空間非常的細小,有時甚至比髮絲還細,因此要將此空間清潔乾淨實屬不易,通常需要多次且長時間的療程,病患及醫師都需要耐心處理,無法一蹴而就。 
			根管治療的治療程序是將牙齒以高速鑽針磨穿至牙髓腔,再以細長的銼針進入根管空間擴大與清潔,傳統的根管治療是醫師在肉眼的狀態下進行以上步驟,對於前牙根管空間較大、較單純的情況或許就已足夠,但對於後牙複雜的根管型態且視線不佳的情形下,僅憑肉眼會有較多的死角,此時建議可評估使用自費顯微鏡輔助醫師操作,顯微鏡的放大倍率為3~21倍,搭配充足的光源及尖細的超音波器械,可以更為精準的定位根管開口,減少齒質的大量磨耗,並因為清晰的視野,可以讓醫師將根管空間清潔得更為乾淨,增加治療成功率。通常建議二次根管治療、複雜根管型態、鈣化根管、根管破孔等難症治療需搭配顯微鏡療程,以利自然牙保存。 
			以上為非手術性根管治療,此治療可處理八成左右的牙髓疾病,然而當細菌進入治療死角,或牙齒冠部已製作假牙不便拆除時,則可進一步評估手術顯微根管治療,其治療方式為直接針對牙齒的根尖區域清創,將牙齒外的發炎組織移除,切除感染最嚴重的根尖3mm牙根,並逆向清潔3mm的根管空間後以特殊材料封填根管,以上步驟皆在顯微鏡下完成,並搭配細小的顯微器械及超音波器械操作,是十分精細的微創手術,因在顯微鏡下操作,傷口範圍小,通常1~2周可拆線,傷口癒合快速。 
			傳統的根管治療可以提供不錯的治療品質,但當遇到複雜根管型態、鈣化等難症時,則可經由根管治療專科醫師的評估與討論,進行手術或非手術性顯微根管治療,增加治療成功率並提升治療品質,盡力保存自然齒列。 
			約診電話:07-8036783 分機3233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