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當病灶侷限在攝護腺內時,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是一種常見的治療選擇。此類手術的普及不但能讓切除更精準,術後恢復也更快速。目前針對局部攝護腺癌的治療成果已經相當成熟,許多接受治療的患者不會因為攝護腺癌離世,甚至能夠完全擺脫癌症的困擾,因此,除了癌症治療成果之外,我們也非常重視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攝護腺根除手術中,醫師需切除整顆攝護腺,並重新接合膀胱與尿道。由於這段區域鄰近控制排尿與性功能的神經與肌肉,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也可能無法完全避免對這些組織的影響。這就是為何許多患者在手術後,可能面臨短期甚至長期的尿失禁或性功能下降問題。為了減少這些術後併發症,攝護腺癌的手術專家們發展出兩項創新手術技巧:兜帽技術(Hood 
			technique)與雷氏保留技術(Retzius Sparing technique)。 
			兜帽技術強調保留攝護腺前方的支持組織,括骨盆內筋膜(endopelvic fascia)、恥骨攝護腺韌帶(puboprostatic 
			ligaments)與逼尿肌披蓋層(detrusor 
			apron)。在切除攝護腺之後,這些構造同一頂「兜帽」,支撐著膀胱與尿道。藉由不切開這些關鍵組織,手術後控制排尿的功能就能夠更快恢復,讓患者更早脫離尿布。雷氏保留技術則是從攝護腺的後方進行切除,完全避開傳統會進入的「雷氏空間(Retzius 
			space)」。這樣的進入路徑可以保留恥骨攝護腺韌帶、神經叢與靜脈叢等重要結構,進一步減少對排尿與勃起功能的影響。多項研究顯示,利用這兩類技術能讓患者比起傳統手術方式更快回復控制排尿的能力,超過七成患者在術後三個月內即就能完全擺脫需要尿布的困擾。 
			雖然這些新技術帶來極大的希望,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例如,癌細胞若靠近攝護腺前方(anterior wall 
			tumor)或是高度風險之攝護腺癌,則需擴大手術切除範圍以確保癌症切除的完整性。若一味追求保留組織而忽略腫瘤範圍,反而可能導致殘留癌細胞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是否採用這些技術,必須由醫師根據患者的腫瘤位置、風險分級與個人解剖構造來判斷,並非越新越好,而是最合適才是最好。 
			即使使用帽兜或雷氏保留技術,手術之前及術後早期的復健訓練仍然非常重要。我們會建議患者在手術之前就練習「凱格爾運動」或是使用「磁波椅」、「G動椅」等儀器輔助來強化骨盆底肌肉,幫助早期恢復尿控能力。性功能部分,也可透過早期使用低劑量犀利士或低能量震波輔助方式來幫助血流回復與神經修復。 
			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逐漸邁入重視術後生活品質的新時代。透過適當的手術技巧,配合合宜的術前術後復健計畫,我們希望能讓患者能在「戰勝癌症」之餘,更能「守護生活品質」。希望治療的技術能夠不斷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