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尿的困擾,你並不孤單。許多人認為尿失禁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常因此默默忍受、不敢就醫。但其實尿失禁如同感冒一樣,是能夠透過診斷與治療明顯改善甚至根治的常見疾病。 
			尿失禁的成因相當多元,不同性別會有不同的風險因素,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通常與膀胱過動症、泌尿道感染、糖尿病、中風或其他神經病變相關,使膀胱過於敏感,出現突然且難以控制的強烈尿意,導致漏尿。壓力性尿失禁則較常見於女性,通常因懷孕、生產、荷爾蒙改變或老化,導致骨盆底肌肉及尿道支撐結構鬆弛,當腹壓增加(如咳嗽、打噴嚏)時即容易漏尿。男性則較常見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尿路阻塞,膀胱壓力升高;或因前列腺癌手術或放射治療後,尿道括約肌功能受損,引發壓力性尿失禁。 
			針對急迫性尿失禁,治療強調多層次整合策略。首先建議規律進行骨盆底肌肉訓練(凱格爾運動),搭配膀胱訓練,逐漸延長上廁所間隔,同時減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飲品的攝取,多數患者可感到症狀明顯改善。若保守療法成效有限,可進一步考慮藥物治療,例如抗乙醯膽鹼藥物或β3促效劑,以抑制膀胱過度活躍的情形。 
			若藥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難以忍受,還有其他微創選擇可協助患者重拾生活品質。例如經皮脛神經刺激術(Percutaneous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 
			PTNS),於足踝附近以細針接上小型電刺激裝置,每週一次、每次約30分鐘,持續12週的療程,約六成患者可有效減輕急尿次數。此外,高強度聚焦電磁治療(High-Intensity 
			Focused Electromagnetic Technology, 
			HIFEM)透過磁場能量,有效且快速地強化骨盆底肌肉,約30分鐘療程即可達到相當於數萬次肌肉收縮的效果,這些都是無須手術且舒適度佳的門診治療。 
			若以上治療仍不足以改善症狀,醫師將評估手術方式,包括膀胱肉毒桿菌素注射,能有效降低膀胱逼尿肌過度收縮的情況,效果通常可維持6至9個月;薦骨神經調節器(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SNS)植入則可提供長期穩定的膀胱神經控制。 
			對於應力性尿失禁(腹部用力如咳嗽、大笑或搬重物時出現漏尿),男女皆可能發生,初期仍建議透過生活調整與骨盆底肌肉訓練來改善。控制體重、戒菸、治療慢性咳嗽等,也有助提高療效並降低復發機率。 
			女性若症狀持續,可考慮接受中段尿道懸吊帶手術,這是目前治療女性應力性尿失禁的黃金標準,透過陰道小切口放置支撐尿道的細帶,成功率達八成以上。產後婦女或症狀較輕微者,也可選擇HIFEM治療、陰道雷射治療或尿道填充注射術。如果同時合併骨盆器官脫垂問題,醫師亦可能建議同步進行整合修補手術,避免日後再動刀。 
			男性應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式則多與前列腺相關。前列腺手術後漏尿的患者,輕中度者可使用男性懸吊帶手術支撐尿道,若情況較嚴重或多次治療無效時,則建議採用人工尿道括約肌(Artificial 
			Urinary Sphincter, AUS)。 
			人工尿道括約肌是一種植入體內、模擬天然括約肌的裝置,男女患者皆可使用。該裝置由包覆尿道的充氣環、置於陰囊或大陰唇下的控制泵,以及位於腹腔的儲液囊所組成。平時環內充氣緊閉尿道防止漏尿;排尿時,只需按壓控制泵即可鬆開環,尿液排出後裝置自動恢復充氣狀態。研究顯示超過九成患者使用人工括約肌後漏尿症狀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術後注意會陰或陰囊的清潔並避免長時間受壓,可降低感染或尿道侵蝕等併發症的發生。 
			尿失禁並非人生終點,而是提醒我們應該更關心自己的身體訊號。只要勇敢向醫師求助,透過從復健訓練到精準重建的完整治療策略,大部分患者都能重拾自在且充滿自信的每一天。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