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傳染)病疫苗防治相關」專刊
2025.10 第45卷第5期 執行編輯:林俊祐/陳惇杰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我的B肝抗體消失了該怎麼辦?
【回本期目錄】
 
高醫感染內科   李雋元 主治醫師/助理教授 (114年10月)

「醫師,我是不是要重打B型肝炎疫苗?」三十歲的阿泰帶著體檢報告,神情忐忑地坐在門診。他剛錄取某某學校的資訊室,他聽說他有位朋友進醫療院所被要求要有足夠的B肝抗體。因此,阿泰去做了驗血檢測,結果顯示B肝抗體不足。他的母親卻肯定地說,阿泰出生時就按政府規定打過三針,怎麼還會「沒抗體」?

要回答阿泰的疑惑,我們得先回到一九八六年七月。當時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為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一九九二年後,疫苗施打率穩定在九成五以上。換句話說,一九八六年七月之後出生而且確定完成三劑B型肝炎疫苗的人,天生就站在「全面接種世代」的安全網裡,而更早出生或接種紀錄不清楚的人,才可能缺少這層防護。

國際研究與我國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都指出,對大多數人而言,三劑完成後的保護力可維持至少二十到三十年。 然而,完成疫苗的人抽血卻常見「抗體消失」,這該不該擔心呢?其實,疫苗帶來的不只有抗體,還有深埋體內的免疫記憶。抗體像守衛,隨著歲月濃度逐漸下降,看似消失;但記憶細胞就像緊急備援,真正的暴露病毒時仍能迅速反應。

所以,阿泰還要不要再打?標準做法是先確認他確實打過三劑,接著評估感染風險。若工作只是電腦維修,平日沒有接觸血液與體液的機會,抗體陰性並不需要補打;若如高風險族群(血液透析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等工作者等),現行建議是在抗體低於十國際單位時接種一劑加強針,四到八週後再抽血,仍低者才補齊三劑。這樣既節省醫療資源,也避免挨不必要的針。衛福部也特別提醒,若已依時程完成接種,抗體陰性者通常無需再接種。

然而,若讀者是阿泰父母輩,是一九八六年以前出生又從未完整接種者,情況就不同了。這情況最好一次驗三項B型肝炎血清學檢測: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與核心抗體。若抗原陰性而抗體也陰性,代表既沒得過病也沒打過疫苗,則建議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三劑B型肝炎疫苗。若驗出抗原陽性,顯示已是帶原者,就要進一步追蹤肝功能並諮詢專科評估,而非打疫苗。

聽完解釋後的阿泰如釋重負。他屬於全面接種世代,工作內容也少有血液接觸,於是決定不再補打,只把報告交給人事室備查。醫師笑著說:面對「抗體消失」,我們先想想自己的出生年代、打針紀錄和生活風險,再和醫療人員討論。弄清楚了,就能安心生活,也不會白挨一針。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感染內科
下午 高醫感染內科        
夜診       高醫感染內科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