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傳染)病疫苗防治相關」專刊
2025.10 第45卷第5期 執行編輯:林俊祐/陳惇杰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何時打破傷風類毒素?-淺談破傷風與破傷風類毒素施打時機
【回本期目錄】
高醫內科部   魏辰宇 醫師 (114年10月)

破傷風疾病簡介與治療

破傷風主要是由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所引起的疾病。破傷風桿菌是一種格蘭氏陽性厭氧菌,其特性會產生芽胞(spore),因此可耐受於環境中,而透過外傷讓芽胞進入體內,在局部缺氧環境生長後分泌破傷風毒素(Tetanus toxin),進而引發疾病。

破傷風毒素是一種神經性毒素,透過與人體中的神經肌肉間隙(Neuromuscular junction)結合引發神經肌肉的相關症狀,輕微者僅影響臉部局部神經肌肉,例如:痙笑(Risus sardonicus)及牙關緊閉(Trismus);而嚴重者則會影響全身肌肉產生弓角反張(Opisthotonus)甚至影響到喉部肌肉導致呼吸衰竭。疾病潛伏期大約3-21天,而大部分在14天內會出現症狀。在治療上以支持性治療與降低毒素產生為主,但即使以適當抗生素、傷口清創以及抗毒素治療下,死亡率依然高達13%,而在缺乏基礎醫療資源的國家,死亡率可能會超乎我們預期。因此,面對破傷風最好的策略還是以疫苗施打來做預防。

破傷風流行病學與台灣現況

破傷風在台灣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需於1週內進行通報。臺灣以1956 年病例數最多,約有 1,004 例,而自1954 年開始供應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後,於1981 年起,每年破傷風之通報病例皆在 20 例以下,而新生兒破傷風更於2001年起迄今皆無確定病例,可見疫苗對於疾病預防的成效。

然而,近五年的通報資料仍然顯示每年仍有5到10例的破傷風確診個案,這也表示身為醫療工作者仍要了解對破傷風的處置原則。第一,需教育民眾辨識傷口之種類,例如: 被土壤、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或生鏽器具割傷等傷口,需盡速至醫院進行妥善處理;第二,針對意外創傷高危險群,例如: 軍人、警察或容易接觸土壤、污物或動物的工作者,建議每10年定期追加破傷風類毒素(Toxoid)以維持主動免疫力;第三,受傷後注射破傷風類毒素無法即刻產生免疫力,通常要4天才能在體內產生抗體,年長者甚至需要 1 週以上;因此,在超過10年未追加過破傷風類毒素的外傷患者,仍須留意破傷風感染的相關症狀,以利於早期診斷與治療。

結語

破傷風是個嚴重但是可透過疫苗有效預防的疾病,雖在嬰幼兒預防接種的政策下,個案數已大幅下降但仍未根除。因此,身為醫療工作者仍需持續衛教民眾傷口處置的觀念及建議高危險族群定期施打追加劑,並且及早辨識破傷風的早期症狀,以利於降低破傷風在台灣的發生率與影響。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