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月大的女寶寶芯芯因為發燒咳嗽,被父母帶來就醫並入住本院的新生兒病房。經檢查後,起初診斷為一般的呼吸道感染並給予適當的症狀治療。但是,芯芯的咳嗽症狀仍然未好轉,且出現了呼吸急促及血氧濃度不穩的徵象。於是主治醫師幫芯芯安排了呼吸道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的檢查,幾個小時後檢驗結果出爐,驗出了百日咳。 
			百日咳的致病原是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百日咳的臨床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黏膜期、陣發期與恢復期。 
			黏膜期(Catarrhal stage) 
			初期的黏膜期(Catarrhal stage)通常持續1至2週,症狀輕微且不易察覺,類似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常被誤認為感冒。 
			陣發期(Paroxysmal stage) 
			隨後進入陣發期(Paroxysmal 
			stage),此階段為百日咳的主要特徵期,可能持續1至6週,甚至延長至10週以上。患者會出現劇烈的陣發性咳嗽,部分病例可持續咳嗽數週甚至數月。其中三個月以下的嬰兒,可能以嚴重的呼吸暫停或發紺為主要症狀,必需高度警覺,甚至可能出現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等重症。成人及青少年患者則多以長時間持續性咳嗽、頭痛及呼吸不順為表現,咳嗽後出現嘔吐更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感染百日咳的重要線索。 
			恢復期(Convalescent stage) 
			最後進入恢復期(Convalescent 
			stage),此時咳嗽發作次數逐漸減少,症狀緩解,雖然仍可能持續咳嗽2至3週,但整體病情已明顯好轉,大多數患者可在此階段完全康復。 
			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台灣提供的百日咳疫苗主要有三種: 
			1.DTaP-Hib-IPV:含全量百日咳抗原的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與不活化小兒麻痺)。 
			2.DTaP-IPV:含全量百日咳抗原的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不活化小兒麻痺)。 
			3.Tdap:含減量百日咳抗原的三合一疫苗(破傷風、減量白喉、減量非細胞性百日咳)。 
			其中,DTaP-Hib-IPV與DTaP-IPV主要用於未滿七歲兒童,而七歲以上族群則建議使用Tdap疫苗,以降低不良反應風險。依據台灣目前的常規接種政策,學齡前兒童需完成五劑含兒童劑量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的接種,建議時程如下: 
			•2、4、6、18個月大時接種四劑DTaP-Hib-IPV(五合一疫苗) 
			•5歲至入小學前追加一劑DTaP-IPV(四合一疫苗) 
			百日咳的自然感染及疫苗接種所產生的保護力並非終生持久,通常約可維持5至10年。因此,即便曾罹患過百日咳,也應依照建議時程完成接種。對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十年追加接種一劑Tdap疫苗,以強化自身防護並防止傳染他人。此外,青少年若未曾接種過Tdap疫苗,尤其家中有嬰兒或孕婦者,建議自費接種一劑。成人若對過去的疫苗接種史不明,或未完成基礎接種者,應接種一劑Tdap疫苗,並每十年追加一次。孕婦則不論過去是否接種過Tdap,於每次懷孕期間皆應接種一劑。雖然任何孕期均可施打,但最佳時機為孕期第28至36週,以促進母體抗體有效傳遞給胎兒。若孕期未接種,則應於產後儘速補接種。 
			隨著疫苗的普及,流行型態逐漸改變,嚴重病例多集中於尚未完成基礎疫苗接種的嬰兒,而青少年與成人則因症狀較輕、但仍具傳染力,成為社區中重要的傳播來源。2025年迄今台灣百日咳疫情有上升的趨勢,據疾管署統計,目前本年度已累計35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7起家庭群聚及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皆為本土病例,年齡以11-18歲共13例(占37%)為多,其次為6個月(含)以下嬰兒8例(占23%)。因此,持續強化疫苗接種政策,包括嬰幼兒完整接種、青少年及成人定期追加,以及孕婦接種,對於防堵百日咳仍具關鍵意義。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