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七十五歲的林先生因解尿不順至泌尿科求診,經診治後發現為攝護腺癌,與醫師討論過後決定至放射腫瘤科評估,進行根治性放射線治療搭配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經過約六周的放射治療後,攝護腺抗原指數(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大幅下降,解尿狀況也改善,持續於門診追蹤中。 
			攝護腺癌主要的治療方式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抗荷爾蒙治療,以及其他藥物治療。在許多的研究中顯示,放射線治療可以提供不錯的效果,若腫瘤於局部復發或是遠端擴散(例如較常見的骨頭轉移),放射線治療也能達成局部的控制及緩和症狀。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主要原理是使用高能量X光殺死腫瘤細胞。以攝護腺癌來說,一般需要總共七至八周的療程,而近來隨著機器與軟體的進步,放射治療療程已可縮短到六周以下。對於某些特定的患者,在與醫師討論過後,更可選擇使用四到七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節省許多時間。 
			治療當中急性副作用的部分,開始治療後可能有疲倦感,治療二至三周後,可能會漸漸開始有頻尿、解尿時灼熱感,以及略微腹瀉,或是常常有便意但是解不多的症狀,部分病人肛門口附近可能皮膚會有輕微紅腫,或者痔瘡的產生。治療期間每週都會安排門診評估,然後開立藥物來改善症狀,急性的副作用通常於療程結束後二至三週就會慢慢的復原。慢性副作用包括持續性頻尿,尿道狹窄,性功能障礙,慢性直腸發炎及血便,但是一般只有低於百分之五到十的病人會出現,隨著治療機器越來越進步,嚴重慢性副作用的發生率降的越來越低。 
			療程中除了每日配合治療時間至醫院接受治療外,其餘日常生活及飲食皆可維持正常。除了藥物治療外,為減少腹瀉可攝取低渣的飲食,便後可以考慮用溫水坐浴三到五分鐘來清潔皮膚及放鬆肌肉。若夜間頻尿,可以減少晚餐後的飲水量。為避免肛門口以及附近的皮膚發炎,可避免久坐、硬椅或者騎腳踏車等可能產生刺激壓迫的動作。 
			沒有人想得到癌症,但在現今的社會中,癌症的發生率已越來越高。值得慶幸的是,癌症的治療方式和效果也發展的越來越好。放射線治療在攝護腺癌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已經有很長時間的發展歷史以及很多的研究佐證。隨著治療機器的進步以及影像定位技術的輔助,治療範圍已經可以更精準集中於高風險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也已經減少許多。當被診斷為攝護腺癌時請不要放棄和害怕,高醫有專業的醫療團隊,我們可以一起克服這個難關,重拾彩「攝」人生。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