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歲的王女士,因為停經後仍有不規則的陰道出血長達三個多月而前來就診。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後,發現是子宮頸癌的第二期B期。與醫師討論治療計劃後,王女士被轉介到放射腫瘤科的門診做諮詢。 
			全世界每年約有660,000位婦女被診斷為子宮頸癌,而每年死於子宮頸癌者於全球大約為350,000人 (數據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發佈的數據顯示,民國111年初次診斷為子宮頸惡性腫瘤者共計1,384人,平均年齡為57歲,占女性生殖器官個案數的19.80%;當年死因為子宮頸惡性腫瘤者共計608人,平均年齡為69歲。 
			子宮頸癌源自於有不正常細胞生長於子宮頸,可能造成局部侵襲腫瘤或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常見有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或骨盤腔疼痛。根據患者體內腫瘤的大小、位置、擴散程度、年齡及一般健康狀況等多種因子,不同期別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適用,包含: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對於早期的子宮頸腫瘤而言,可以用外科手術切除,並輔以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對於較後期的子宮頸癌或不宜接受手術者,則建議同步接受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本身,又分為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大電)及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小電)二種類型。 
			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俗稱大電,會以機器發出高能量的X光來照射整個骨盆腔,其照射範圍包含:子宮體、子宮頸、部分陰道及區域淋巴結。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俗稱小電,則是將特殊細長之中空導管,經由陰道置入子宮腔與子宮頸的位置,並於中空導管內放入具有放射線活性之銥192(Ir-192)射源,近距離照射子宮頸腫瘤。每次小電的放射時間大約需時15分鐘以內,所放置的中空導管並不會刺穿組織,而是固定在器官本身的空腔,且在每次照射後即移除導管,患者在治療前後均可正常行動。一般進行同步化學放射治療的子宮頸腫瘤患者,會先接受一週5天,共5至6週之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大電),再接上一週2次,共2至3週之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小電)。 
			由於子宮頸的構造前面有膀胱,後面有直腸,因此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較易發生在此二種器官。急性副作用常見腹絞痛、腹瀉、噁心、頻尿、解尿疼痛等症狀,通常在療程的第3至4週開始發生,持續至療程結束後大約1至2週則逐漸恢復消失。慢性副作用則可能於治療結束3至6個月後才出現;約有5-13%的病人可能出現放射性直腸炎,產生血便症狀;約有3-10%的病人可能出現放射性膀胱炎,產生血尿症狀。另外約有21-38%的病人可能出現陰道狹窄的變化。 
			患者在放射線治療期間,建議食用營養充足且清淡之飲食、避免高纖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減少腸道症狀;小便不適者,建議須充分飲水;治療期間亦可能變得很疲倦,注意要有充分的休息。待所有療程結束後,應依據醫師之建議定期於門診追蹤。通過定期的追蹤檢查,許多子宮頸癌患者不僅能維持疾病的根治,亦能保有治療過後良好的生活品質。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