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治療初期發展時只能治療表面的腫瘤,隨著軟硬體的快速發展,漸漸發展成可以藉由在X光片或電腦斷層影像上描繪出腫瘤形狀及位置,利用鉛擋塊遮擋正常組織,降低病人正常組織的劑量,但治療過程中並無法隨著腫瘤的移動而更改照射範圍。隨著影像導引的進展,可以在治療前或治療時觀察到腫瘤的移動,大家開始思考呼吸或病人移動對放射線治療精準度的影響。 
			當經過放射腫瘤部醫師評估,需要放射線治療時,隨著治療部位不同,會有不同的技術輔助,降低因為病人移動或呼吸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放射線治療的精準度。放射線治療流程為利用電腦斷層取得影像,放射腫瘤部醫師會在電腦斷層影像上繪製出腫瘤及正常組織的形狀及位置,由醫學物理師規劃出治療計畫,再由醫事放射師於不同的治療儀器治療病人。因為是依據一開始的電腦斷層影像規劃治療計畫執行治療,病人在治療期間保持姿勢的再現性顯得相對重要。 
			一般來說,在電腦斷層模擬攝影時利用一種熱塑性模具,模具泡到約70度的熱水後會變軟,再去塑造出病人體型,冷卻後就是病人個人專屬的固定模具,之後每次治療時,都會配戴,保持病人姿勢的再現性。 
			經醫師評估過後,可能會因為呼吸造成腫瘤移動時,會利用幾種方式來降低因為移動造成的影響,包含呼吸調控技術及即時影像追蹤系統。 
			一.呼吸調控技術 
			(1)四度空間電腦斷層掃描:在電腦斷層造影時,利用軟體技術,將腫瘤可能移動的軌跡全部記錄下來,醫師依據影像紀錄繪製出腫瘤可能移動的範圍,降低腫瘤移出照射範圍的機率。 
			(2)主動式調控放射治療:由病人自己控制呼吸,當病人覺得可以配合放射師的指令及吸飽氣閉住氣約10幾秒時,按下按鈕,機器開始進行放射治療,確保腫瘤在照射時維持在照射範圍內。 
			二.即時影像追蹤系統 
			利用全台首台「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在治療「前」,先利用核磁共振技術取得今日腫瘤及正常組織之位置及形狀(腸子或膀胱等會因為每日的生理現象有點差別),經過修正後,微調治療計畫;在治療「時」,利用核磁共振影像,即時追蹤腫瘤位置,當偏移太多時,機器會自動停止照射,當腫瘤移至照射範圍內時,機器即會自動開始照射,確保提高腫瘤的控制率,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 
			放射治療要求是「剛剛好」,「剛剛好」的能量,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剛剛好」的劑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治療時,腫瘤需要「剛剛好」在照射範圍內;放射治療從西元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光後,隔年就開始放射線治療腫瘤的臨床應用,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對於能量或劑量已經有充足的文獻去支持治療的方向,只有「剛剛好」的位置,需要因應病人每天狀況不同或是腫瘤的移動,利用影像導引的功能加上固定模具、呼吸調控或即時影像追蹤技術,確保腫瘤剛好在照射範圍內。不管是姿勢的固定或是腫瘤的追蹤技術,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一樣,1、2、3木頭人~不准動-確保腫瘤能維持在照射範圍內,才能使治療結果達到最佳效果。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