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治療-民眾該注意的事」專刊
2025.11 第45卷第6期 執行編輯:黃旼儀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輻」無雙至 轉危為「安」-放射治療輻射安全
【回本期目錄】
 
高醫放射腫瘤部   郭仕勳 醫事放射師/輻射防護組組長 (114年11月)

前言

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放射線治療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透過精準控制的高能放射線,能有效破壞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同時盡量保護周圍正常組織。然而,「放射線」一詞常讓人聯想到輻射傷害與健康風險,因此了解放射線治療的原理與輻射安全措施,對病人及大眾來說至關重要。

放射線治療的基本原理

放射線治療(Radiation Therapy)是利用高能量的電磁波或粒子,例如X光、伽馬射線或粒子射束,來摧毀癌細胞的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使其無法繁殖並逐漸死亡。常見的放射線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兩種:

1.外部放射線治療(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EBRT):利用直線加速器將放射線準確地照射到腫瘤位置,這種方式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模式。

2.近接放射線治療(Brachytherapy):將放射源置入體內靠近腫瘤的部位,進行局部放射線治療,常用於治療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等。

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會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與患者的整體狀況,設計出個人化的放射線劑量與照射範圍,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放射線治療的優點與副作用

放射線治療具備非侵入性、可與其他治療(如手術或化療)結合的優點。在某些情況下,它甚至可以作為替代手術的主要治療方式,特別是對於年長或身體虛弱、無法承受手術的患者。

然而,放射線不僅會影響癌細胞,也可能對附近的正常細胞造成損傷。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皮膚紅腫、脫髮、噁心或治療部位特有的不適,如咽喉痛、吞嚥困難、腹瀉等。這些副作用多數為暫時性,會在治療結束後逐漸改善。醫療團隊會根據病人的反應適時調整治療計畫或給予緩解藥物。

輻射安全的考量

對許多病人與家屬來說,「接受輻射治療是否會導致輻射殘留?」是最常見的疑問。事實上,接受外部放射線治療的病患,在照射後並不會帶有輻射,也不會對周圍他人造成危害。現今大多數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都會將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內,在照射後也不會帶有輻射;少數治療方式(如:攝護腺插種(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放射線治療)在治療期間,體內仍有輻射源存在,則需進行短暫的隔離或限制探訪,以確保他人安全。

醫療單位在放射線治療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遵循國際與國內輻射安全標準,如ALARA原則(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即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將輻射暴露降至最低。此外,治療設施設有適當的防護屏蔽,如鉛牆與鉛門,醫事放射師操作時會在操作室進行,確保病人與醫護人員皆能在安全範圍內接受治療或工作。

如何降低風險與提升安全性?

病人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前,應配合醫療團隊完成影像檢查與模擬定位,這有助於精準標定治療範圍,避免對周邊器官的傷害。在治療期間,應如實告知醫師自身症狀變化,以便及早處理副作用。

此外,對醫事放射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來說,定期接受專業訓練與教育、熟悉操作流程及輻射防護原則,是保障病人與自身安全的關鍵。

結語

放射線治療是現代癌症治療的重要利器,藉由高科技設備與嚴謹的安全控制,讓許多病人獲得重生的希望。對於輻射安全的正確認知與科學理解,有助於減少民眾的恐慌與誤解,並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
放射線本身不是敵人,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它。當我們以科學與同理心作為指引,放射線治療將繼續在抗癌路上發揮關鍵的力量。

 

 

※本文章同意非營利行為之轉載,轉載時不得編輯、調整、增刪、加註、改寫或以其他方式變更本文章內容,並註明供稿來源。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