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什麼?

胃腸內科 彭道雄 講師(88年8月)


李先生今年六十三歲,兩天前開始腹痛、發燒、嘔吐、黏液狀腹瀉併血絲,每天達九次之多而被送到急診處。何太太今年四十六歲,主訴水樣腹瀉每天八—十 次併下腹不適已達一個多月,四處求診仍不見效而輾轉到本院胃腸內科求診。李先生與何太太是否患了「腹瀉」?到底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呢?

正常排便次數是介於一星期三次到一天三次。如果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增加且一天量達二百公克以上者稱之為「腹瀉」。腹瀉可分為急性或慢性腹瀉,時間一至二星期以內者為急性,二至三星期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食物中毒、細菌、病毒、寄生蟲、原蟲等之感染或化學治療後,長時間禁食後開始進食或許多藥物所引起。慢性腹瀉可分為發炎性腹瀉,如發炎性大腸炎、克隆氏症、放射線性大腸炎、嗜伊紅色腸胃炎等;滲透壓性腹瀉,如胰臟功能不全、細菌過度繁殖等;分泌性腹瀉,如類癌症侯群、大腸絨毛狀腺瘤、甲狀腺髓質癌等;腸道運動性腹瀉,如緊張性大腸症侯群、神經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人為的腹瀉,如使用瀉劑等。

腹瀉的診斷要依賴詳細的病史、理學檢查、糞便、血液生化、腸道X光、腸鏡切片檢查、內分泌荷爾蒙檢查、各種病原體之培養,毒素之測定、糞便之滲透壓檢測等來正確診斷。唯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根除「腹瀉」。李先生經糞便細菌培養證實是沙門氏桿菌感染,而何太太經腸鏡切片檢查並排除其它病原菌或寄生蟲感染證實是嗜伊紅色腸胃炎。

腹瀉之治療一般是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以避免脫水、休克、電解質失衡。緊接著就必須根據特殊病原給予抗生素或特殊藥物治療,例如結核菌性大腸炎給予抗結核藥,嗜伊紅性腸胃炎則給予類固醇治療。一般抑制腸蠕動之止瀉劑不適合使用於感染性腹瀉,尤其是老年人及幼兒更是要避免,因為它可能使病原難以排除甚或造成腸阻塞。因此,我們不可輕視「腹瀉」,更不要亂服成藥,應及早找專門科醫師就醫診治。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