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中風的急性治療

神經科 林秀芬主治醫師 劉景寬主任(90年6月)


腦中風是急診病症

六十四歲的張先生,某天夜裡起來上廁所時,覺得左手怪怪的,有使不上力的感覺,並且覺得頭昏眼花站不穩。他以為是太勞累了,不以為意的繼續睡覺。在隔天清晨起床時,整個左半邊的肢體呈現癱瘓狀態,甚至連喝水都成了問題,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家人緊急送他去急診就醫。這是一個急性腦中風,但錯過第一時間搶救機會的常見例子。雖然過去幾年來,腦中風一直位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前兩位,許多民眾仍然缺乏對腦中風急性治療的認識。它和急性心肌梗塞一樣,愈早治療,完全復原的機會愈多,尤其是發病後的前幾個小時。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疾病造成突發性局部腦功能缺損,大致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主要有血栓性與栓塞性兩種,偶而是血管痙攣或腦瘤壓迫血管所引起。血栓性為腦血管壁因粥狀樣變化使血管腔愈來愈小,甚至完全阻塞;栓塞性為血管中突然出現一團物體(栓子),隨血流卡在口徑較小的血管,阻絕了血液的通過。至於其徵兆,由於腦組織在缺乏血流灌後,會很迅速喪失其功能,而產生所謂中樞神經學症候,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智能障礙、甚至失明、意識不清、昏迷等。因此突然出現上述症狀時,尤其發生在具有腦中風危險因素的病患身上,就要先考慮到罹患腦中風的可能性。此時便應立刻找醫師,尤其是神經科醫師求診,以確定是否為腦中風之發作。有時這些症候可能很快消失,但仍要盡快找醫師確定診斷與施行治療不可忽視;否則可能會再發或惡化,而從暫時性腦中風變成完全腦中風。

腦中風急性期治療

一有中風的症狀,應盡速趕往醫院,經醫師的診查確定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後,通常先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再決定治療方針。就缺血性中風而言,真正能「打通血管」的藥物--血栓溶解劑,目前已在歐美等國家使用,台灣在今年中應可通過衛生署的核准。然而礙於其容易有腦出血的併發症,在治療時效上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即所謂「黃金時段」。於中風後三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或六小時內配合腦血管攝影在動脈內注射直接將血栓溶解。其他傳統「通血路」的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作用僅是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掉而打通血路。此外,腦組織保護劑也是一種相當有希望的治療方法,不過這種藥劑最好也是在中風後六小時內立刻給予,才有明顯的療效。此類藥物(如Piracetam)本院已自二月起,參與衛生署核准的國際合作研究,針對六小時內到達本院的大中風患者給予治療,以減輕腦組織的受傷。

總之,經過醫學界數十年的努力,腦中風的急性治療有了突破,這對於腦中風患者之預後有相當明顯的效果。民眾應認識腦中風的各種病徵,更要體認腦中風是一種緊急的病症,應將患者立刻送到有急性治療的醫院,方能即時獲得有效的治療。本院已組成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引進世界上最新的醫療方式來幫助腦中風患者。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