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型癲癇的手術治療

腦神經外科 顏俊博主治醫 關皚麗副教授(90年9月)


根據統計,癲癇的發生率約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一,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無法用藥物獲得良好的控制,這些病人可能因為全身性發作而導致意外死亡,或是因為不斷的部分性發作導致持續的神經功能退化,因此癲癇手術便成為這些頑固型癲癇病患的最後一線希望。

據統計百分之二十至四十的頑固型癲癇病患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而手術的適應症如下:第一、患者必須在適當的藥物使用下仍無法有效地控制癲癇發作,而發作顯著地影響了日常的生活。第二、必須可以在患者腦部找出癲癇病灶。第三、手術切除病灶後不會讓病人產生嚴重的神經損傷。

頑固型癲癇的病患在符合上述適應症的第一項:無法以藥物獲得良好的控制後,必須接受以下一連串的檢查才可以找出是否有可以切除的癲癇病灶,同時評估手術切除病灶後是否會對病人產生不當的神經缺損。

一、病史與神經學檢查:成人與兒童發生癲癇的成因不同。成人的癲癇病灶大多位於顳葉,因此可以藉由顳葉切除手術來去除病灶。兒童的癲癇原因常是由於先天性異常或生產過程缺氧導致腦部損傷,可能需要使用大腦半邊切除手術、腦葉切除手術、局部切除手術來去除病灶,或僅使用胼胝體切開術來阻止癲癇放電波的快速傳遞。因此,病人的發病年齡、發作狀況、神經功能都可以提供我們對癲癇病灶的判斷。

二、例行性腦波(routineEEG)及長期腦電圖影像同步監錄(24 hours EEG):主要目的在定位出癲癇放電波的病灶所在。同步錄影監測的配合可以讓我們了解病人癲癇發作的實際型態,同時配合腦波來定出病灶。

三、核磁共振掃描(MRI):除了可以瞭解是否腦部內有腫瘤或動靜脈畸形導致癲癇發作,亦可清楚地顯示出是否有顳葉硬化等癲癇病灶。質子核磁共振頻譜(MRS)則可以進一步偵測出腦內新陳代謝的變化。

四、單光子斷層掃描(SPECT):可以用來評估腦部的血流狀況,通常在病灶部位會顯示腦血流降低,但若在癲癇發作後立刻施行單光子斷層掃描則反而可以在病灶處發現血流增加之現象。

五、正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可以藉由腦血流及葡萄糖代謝的降低來顯示出病灶所在部位。

六、頸動脈內巴比妥鈉鹽注射試驗(WADA test):藉由內頸動脈注射巴比妥鈉鹽阻斷該側大腦功能來找出負責語言的主大腦半球,同時了解切除病灶後,對側腦葉是否足以維持正常的神經功能。

七、神經心理學檢查:癲癇手術只能改善癲癇發作,對於患者的行為、精神異常並無助益。因此有顯著精神或行為障礙及嚴重智能不足的癲癇病患並不適合接受手術。神經心理學檢查同時用以評估患者術前術後的心智狀況。

八、腦內監視系統:有時癲癇病灶位於腦內深部無法使用頭皮電極偵測得知,深部電極可以插入腦內深部偵測病灶,至於位在鄰近腦部重要運動感覺區的癲癇病灶則需使用硬腦膜下電極作更精確的定位,縮小病灶切除的範圍以免造成術後的神經缺損。

手術後的成功率與癲癇病灶的數量及位置有關。以最常見的單側顳葉病灶為例,經顳葉切除手術後,癲癇完全不再發作的比率可以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但若病人除了顳葉病灶之外尚有其他病灶存在,則癲癇完全不再發作的比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十。但是對於兒童的頑固型癲癇,通常只能以胼胝體切開術來治療,術後癲癇完全不再發作的比率很低,主要的目的在減少病童大發作的次數,藉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至於手術後抗癲癇藥物的使用,原則上倘若術後一年完全沒有癲癇發作便可逐漸停藥,根據國外的統計約有五成的病患可以完全停止服用抗癲癇藥物,其餘病患則可以減少服用藥物的種類或劑量。

隨著影像科技及神經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對於藥物無法控制的頑固型癲癇病患的治療不再是無計可施。配合本院神經醫學中心的成立,本院已陸續購置新的腦波監視系統、高解析度的核磁共振掃描儀及正子放射斷層掃描設備,全力發展癲癇手術,希望能造福南台灣的癲癇病患。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