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之組織病理學分類

肝膽胰內科 李立柏主治醫師 張文宇教授(91年1月)


慢性肝炎的定義為肝細胞持續的發炎反應超過六個月以上,且無改善的跡象。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為倦怠感,其它還包括噁心、上腹痛、肌肉和關節酸痛、黃疸等。而生化檢查方面,血清轉胺(GOT/GPT)通常都會升高。臨床上將GPT升高分為三級:正常值三倍以下(<100U/L)為輕度,三至十倍(100-400U/L)為中度,而十倍以上(>400U/L)為重度。其它如血清膽色素、白蛋白和鹼性磷酸,在嚴重時也會異常。

慢性肝炎之組織學變化為門脈區有單核發炎細胞浸潤,如果發炎細胞已逾越門脈區外圍,由肝細胞連成的限制板(limiting plate),即造成粥狀壞死(piecemeal necrosis)。若有纖維化產生,將增加其嚴重性。有時也會有類似急性肝炎的組織學變化,是以肝小葉的發炎與壞死表現為主,而造成肝小葉的局部壞死(focal necrosis)。若是相當數量的鄰近肝細胞同時壞死,可造成融合性壞死使肝小葉的網狀架構發生塌陷,肝內之血管系統互相連絡,形成橋連壞死(bridging necrosis)。肝硬化是指肝臟全面性的纖維化併結節形成,正常的肝臟結構不能明確的辨視,這是慢性肝炎後的結果。

傳統上依肝臟組織病理型態,將慢性肝炎分為:(一)慢性持續性肝炎(CPH);(二)慢性小葉性肝炎(CLH);(三)慢性活動性肝炎(CAH)。

一般而言,慢性持續性肝炎的病理變化為門脈的慢性發炎,並無粥狀壞死和纖維化,代表較為良性的發炎。至於慢性小葉性肝炎,門脈區僅有輕微變化,但於肝小葉中有局部小範圍的壞死細胞,可見局部壞死(focalne ncrosis)。慢性活動性肝炎的典型病理變化是指發炎細胞已超過門脈外圍的限制板,造成粥狀壞死,代表發炎較為嚴重,可能發展為肝硬化。

最近,關於慢性肝炎的病因,疾病產生的過程,血清學型態,及其治療,皆有新的發展,因此關於慢性肝炎的分類方面,須有較新的方法。而在組織學之分類方面,依發炎的纖維化的不同程度而分等級,各有不同分數,如下所述:

慢性肝炎活性之分級(grade)

主要是評估肝臟發炎,壞死的嚴重程度。目前,最廣泛被使用的分級系統為Knodell學者提出的組織學活性指數(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 HAI)。包含三項不同的項目:

藉由HAI的點數,可合理描述慢性肝炎發炎的情形。

組織學活性指數HAI(不包括纖維化)

項  目

點數

門脈周邊壞死(橋連壞死可有可無)

0--10

肝小葉內變性和局部壞死

0--4

門脈發炎程度

0--4

慢性肝炎纖維化之分期(stage)

纖維化的程度與感染時間長短有關。而其評估的方法是根據纖維化的程度和肝硬化的發展。

慢性肝炎:HAI與診斷之關係

HAI點數總和

診斷

1--3

輕微

4--8

輕度

9--12

中度

13--18 重度

由以上的分類法,可評估慢性肝炎治療的成效。而藉著肝炎活性指數(grade)和纖維化程度(stage),也可測肝硬化之發展。

慢性肝炎纖維化分期之計點系統

點數

程度

描    述

0

無纖維化

1

輕度

門脈區擴大、纖維化增加

2

中度

門脈周邊或門脈間隔纖維化

3 重度

橋連纖維化併結構扭曲

4 肝硬化

肝硬化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