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醫療尖銳物品扎傷防護

勞工安全衛生室 張月靜 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師(91年1月)


『我找到了一條狀況不錯的靜脈,消毒表面、戴上手套,提醒病患、插入了針頭與留置導管,然後我開始從留置導管中抽出針頭。當我完全拔出針頭時,病患的臂膀突然動了一下,並且撞到了我,握在我右手的已經污染的針頭,頓時刺入了我的手掌,雖然我有驚覺到針扎,但還是繼續完成輸液裝置的連接。在此之際,我對損失了一個靜注裝置與病患血液流出的關切更甚於針扎本身。』這是琳達•雅諾(Lynda Arnold)的真實案例,她現在正與慢性疲勞、夜間盜汗、末梢神經病變及肝炎奮戰,已是一位 HIV(+)病患,恐懼可能面對的死亡陰影。

曾聽過在娛樂場所工作的朋友提起,他們在輪流清理工作時,也曾發生不慎被針扎的經驗,但因在pub或dancing club的客戶背景複雜,濫用藥物或吸毒者不在少數,所以,有經驗的服務人員會用夾子撈一撈、壓一壓再綁起來。

前陣子有某大速食店的店員在處理洗手間的垃圾時,不慎被扎傷,至本院職業科就診,按照本院醫療尖銳物品扎傷防護程序作處理,並檢驗自身的B型肝炎抗原(HbsAg)、B型肝炎抗體(Anti-HBs)、C型肝炎抗體(Anti-HCV)及愛滋病病毒(HIV)、梅毒(VDRL)等項目,針頭使用來源因無法得知,便將該店員帶來之針筒內殘餘的檢體作愛滋病病毒檢驗,以了解感染源的情況,作為日後醫療追蹝處理的參考依據。另外,也聽聞航空站人員在地面發現有裸露針器,好心想套回針頭再作丟棄以防危險,卻不慎扎到自己手指,病患來源同樣無法得知,也無法作其他項目的檢驗,所以首先得確定該扎傷人員自身之B型肝炎抗原或抗體情形,再判斷是否需作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施打處理,對於其他項目則叮嚀定期回診作追蹤檢驗。

醫療工作人員在執行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暴露於已受污染的血液或體液而可能遭致感染,其中又以醫療尖銳物品扎傷為最主要暴露途徑。美國曾調查醫療從業人員對針扎可能導致感染的風險認知度甚低,而Bercker研究發現醫療人員常因認知不足,而使避免針頭回套措施未被確實執行,Hersey及Truya則認為提供隨手可得之針頭回收盒極為重要。

國外估算一個扎傷案例,扎傷來源為不具高危險族群,且被扎傷者曾施打B型肝炎疫苗之情況下,醫療損失費用為116.91美元;一個醫護人員感染C型肝炎估計一生損失花費約六十萬美元,而精神耗費、壓力及家人關係對待緊張所形成的間接損失則不知道如何估計。

本院自八十二年五月份開始致力於針扎防護,至今已建立一套全面性醫療尖銳物品扎傷處理防護系統,對於扎傷處理流程及通報單制式化、各通報環結簡略化、實施針頭不回套衛教、設計針頭廢棄盒、建立不同身份通報程序及批價方式,且注重各專責人員訓練,把關阻絕因不當自病房或門診自行開出檢驗單而遭健保局核檢放大之無謂成本損失,皆有詳細完整的制度。

醫療相關人員(HCWS)或在公共場所、娛樂場所工作人員不慎扎傷時,應儘快就診,以避免意外感染,就診時請選擇已有完整針扎防護制度的醫院,除已有專責人員作有效醫療處理外,若必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干擾素或AZT時,可明確又快速得知如何施打或取得藥物施打處所。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