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心臟的血路--淺談內科之冠狀動脈介入性療法

心臟血管內科 黃智興主治醫師 許勝雄教授(91年2月)


自從李前總統至日本接受心導管的檢查治療,經報章媒體的宣傳報導,國人對冠狀動脈介入性療法中的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等名稱,已較不陌生。內科的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簡單來說,即是以心導管將阻塞或嚴重狹窄的冠狀動脈打通或改善狹窄。用通俗的說法,便是「打通心臟的血路」。

施予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途徑,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經由大腿鼠蹊部的股動脈,另一種是經由手前臂的橈動脈來做心導管。兩者皆只在皮膚劃開不到零點五公分的傷口,與一般的外科開刀不同。兩種治療途徑各有優缺點,後者術後較容易止血,不必完全臥床,病人感覺較輕鬆,一般接受度較高。不過並非所有病人或各種介入性療法皆適用,有的病人本身手臂動脈的狀況不適合或某些介入性治療須考慮使用較粗的心導管時,仍建議選擇經由股動脈來做。這方面,醫師在術前會做仔細評估。

冠狀動脈的介入性治療,臨床上常使用的方法包括:傳統的氣球擴張術、新一代的刀片氣球切割擴張術、血管內支架(如圖)置放術、動脈斑塊切除術及血栓吸除術等等。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病情及冠狀動脈攝影等結果,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法。

至於冠狀動脈介入性療法,會不會有什麼危險或併發症呢?這也是病人及家屬相當關心的。一般偶而發生的,大多是較輕微的併發症,例如皮下血腫或瘀血,不會有後遺症。只有極少部份的病人,於接受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後,可能發生急性阻塞,若無迅速之適當處置,會引起心肌梗塞。這種較嚴重的併發症,在血管內支架問世後及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製劑的適時使用下,已使發生的機會減至最低,危險性大為減小。不過話雖如此,術後仍須密切觀察。本院基於病人安全性的考量,術後皆留院觀察,最快隔天才出院。

解決了上述的顧慮,病人在做完診斷性的心導管檢查後,大多會急著問醫師:「我需不需要、適不適合做擴張術?」其實,並非所有的冠心病症人,皆需要或適合做內科的介入性治療。需不需要做?適不適合做?或能不能做?須綜合眾多因素考量,整體評估,很難一言以蔽之。這方面,心臟科醫師會向您說明,然後建議最好、最可行的治療方式。此外,並非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後,就保證能一勞永逸,不會再有問題。即使現今醫療科技如此進步,介入性療法目前仍有其極限。有一部分病人,日後仍可能發生再狹窄,甚至阻塞。屆時可能需再一次的介入性治療,或改接受外科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冠狀動脈介入性療法,對心絞痛的冠心症病人,藉由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可完全解除或至少減輕心絞痛的發生。不僅如此,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可藉由儘快打通剛阻塞的冠狀動脈,「搶救心臟」使心肌壞死的範圍達最小,此即所謂的「直接的冠狀動脈成形術」,要在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的黃金時間(十二小時內)實施,且愈快愈好,才能得到最大好處。特別是針對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到引起心因性休克的病人,或是對血栓溶解療法有禁忌的病人,此時,直接的氣球擴張術或合併支架置放術,是較理想的治療選擇。

最後,仍要叮嚀冠心症病友,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後,依然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並且要注意飲食、戒菸、多運動,控制血脂肪、血壓及血糖,讓您擺脫心絞痛的陰影,過得更輕鬆自在!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