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患白血病的朋友 永遠都不要投降!

小兒科主任 張泰琮 教授(91年12月)


「○○○得了血癌,怎麼辦?」,「何謂白血病?」,「血癌會好嗎?」....這些都是常常出現在坊間或媒體的問題。我們也常在電視的連續劇發現,當劇中的要角罹患此症時,所呈現的是呼天喊地、愁雲慘霧、六神無主的景象歷歷在目。幾乎它是「死亡」與「絕望」的代名詞。真的是如此嗎?絕對不是!!現在就讓我們來談談人人聞之色變的小兒白血病吧!

「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它是源發於我們骨髓內的血液細胞,因遭受放(輻)射線、化學物質、藥物、濾過性病毒、先天或遺傳疾病....等因素的刺激,導致細胞之變性,而使細胞無限制地分裂、增殖,侵犯全身的惡性疾病。這些癌細胞可以隨著血流、淋巴系統或直接侵潤蔓延全身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最常見者為不明原因的發燒(約70%~75%)及骨髓抑制與網狀內皮系統侵潤所產生之症狀(45~75%)如紫斑、出血傾向(最常見者為牙齦出血)、貧血、臉色蒼白、反覆不斷的感染、淋巴\肝\脾腫大等。少部分的人(5%~10%)會有骨骼或關節的疼痛,往往被當成各種關節炎,當然也會有很多的人被誤診為各式各樣的感染症。如果有中樞神經侵犯常有噁心、嘔吐或頭痛等症狀。其臨床表現可因侵犯部位與時間點之差別而有所不同,在診斷上產生相當多的困難。因其細胞分化程度之不同大體上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小兒之急性病例佔有98%以上,依其形態學、細胞化學、免疫學以及細胞/分子生物學上之特性可細分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兩型以及十種以上的亞型。各型中會有截然不同的特性與治療結果。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國內每年約有五五○至六五○例新的癌症病例發生,白血病約佔三分之一強(即每年有二○○至二五○例)。無論是那一種類型的白血病,如果不治療,其生命期只有三至六個月,但若接受積極而且有效的治療,其命運可大大的改觀。

白血病治療方式,包括化學療法、放射治療、免疫療法、細胞療法、基因治療、骨髓或幹細胞移植以及各種的支持療法等等,較少需要手術治療。最佳的治療方案是採取以上的方式,適時且靈活地合併使用,療程由一年半到三年不等。目前可以利用形態學、細胞化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之科技正確分類,了解其特性與預後,針對個案設計各種不同而且有效的治療方案,並能去監測其殘存的細胞。這些技術已使本症的治療邁入一個嶄新的里程碑。最進步的醫療,是講求團隊、全方位、人性化的治療,不但講求身心的復原,更能追求生活的品質。

自從民國七十七年開始,在兒癌基金會的贊助之下,全國治療小兒癌症的專家,組成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共同研發有效的治療方案,為這些患兒提供最高品質的醫療照顧。最新的治療方案,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已有75%以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有45%以上的治癒機會,這種成果足以比美先進國家。因此,我們應該帶給那些患病的朋友,正確而且正面的訊息,不要忘了提醒他們 --「絕對不要投降」,「只要不放棄,春天隨時都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