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殺青少年的第三號殺手

精神科 楊尚儒 主治醫師(92年12月)


劉俠「生之歌」曾寫道:「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蟲,可能蛻變為一隻五色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椿奇蹟。」

劉俠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從小就飽受病痛的折磨。然而她用寫作激勵了無數的人心,更創立了伊甸基金會,幫助許多身心障礙者。反觀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一昧追求物質層面的享受而忽略了心靈的充實。社會新聞中,自殺的報導時有所聞。在台灣地區,自殺約佔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二,自民國八十六年起,自殺已名列十大死亡原因之中。尤其在青少年(十五至二十四歲)的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三名,更是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歸納如下:

(一)個人方面:極多數自殺死亡個案,患有精神科疾病。而罹患嚴重身體疾病者,亦有較高的自殺危險。此外,個人情緒管理及壓力因應能力之缺乏,使得許多現代人禁不起挫折打擊而自殺。

(二)家庭方面:研究顯示,單身、離婚或鰥寡者,其自殺死亡之危險性比已婚者高。家庭狀況混亂及關係疏離者,亦有較高自殺死亡之危險。

(三)社會方面: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無業、及最近經歷重要他人的分離或死亡等等,已被指出確實與自殺死亡的危險性有關。

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自殺發生呢?

第一、 認識自殺的危險因子:除了上述個人、家庭與社會因素之外,過去曾經自殺者、選擇高致命性方式自殺者、有長期且堅決求死意志者、及把後事交代清楚完整者,亦為自殺之高危險群。

第二、 自殺企圖顯露時,應認真看待:一般錯誤的觀念以為,說想自殺的人就不會真的去做。事實卻相反,三分之二自殺死亡的人,生前曾經透露想死的念頭,而且後來真的去完成它。

第三、 增進個人壓力調適能力:壓力調適是可以學習的。有些人經由看書或師長的開導學得,有些人參加一些自我成長團體,找人訴說心事,或是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等等,這些都很不錯。若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宗教信仰,讓心靈有倚靠支持的力量,也是非常有效哦!

第四、 合併精神疾患者,必須及早接受治療:精神科醫師會依病情及患者個別的需要,給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婚姻或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等。及早治療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悲劇發生。

正如劉俠所說:「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朋友們,苦難往往是化了妝的祝福,讓你我經過困境的熬鍊之後,散播出生命的芬芳吧!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