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欄  

針灸治療腦性麻痺

中醫部針灸科主任 胡文龍 主治醫師(93年2月)


腦性麻痺指出生前後腦部受到損傷,出現非進行性、持續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並伴有多種併發症的腦部疾患。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及生活能力。重者除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外,多伴有智力、語言、視聽等多種功能障礙。

腦性麻痺的發病率為○•一%至○•二%,早產兒或小於胎齡兒的發病率高達一%。腦性麻痺的病因常難以確定,不過母親子宮病變、產傷、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是腦性麻痺發病的重要原因。強直性截癱在早產兒特別多見,手足徐動症和肌張力障礙型癱瘓常由於圍產期窒息或核黃疸引起。嬰兒早期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例如腦膜炎或其他感染、水或鹽丟失)也會引起腦性麻痺。中醫則屬於「五遲」、「五軟」、「五硬」的範疇,又名「胎弱」、「胎怯」。

腦性麻痺臨狀上一般分為四大類型:痙攣型、手足徐動症型、共濟失調型和混合型。

痙攣型最為常見,約佔七十%,該型是由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引起的;有偏癱、截癱、四肢癱瘓或四肢麻痺、兩側癱(介於側癱和四肢癱之間的中間型)等類型。手足徐動症型或運動障礙型是由基底神經節受損引起的,約佔二十%。有手足徐動型、張力障礙型、 舞蹈病型。共濟失調型是由於小腦及其傳導通路受損所致,約佔十%。混合型也較常見,最多見的是痙攣型合併手足徐動型,而共濟失調型合併手足徐動型少見。

中醫則認為腦性麻痺是肝腎不足,先天不足則筋骨難充,故筋骨痿弱,發育遲緩;脾腎雙虧,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筋骨肌肉,則頭頸肢體軟弱無力;氣血兩虛,導致肌肉、筋骨無以充養,功能遲滯,致肢體痿弱無力;脾虛水泛,後天失養,脾胃受損,乳食難化精微,而停成水濕,泛於機體,氣血難循常道,致使筋骨肌肉充養不足,濕濁氾濫,故體虛而痿,肢軟無力。

針灸治療以「靳三針」(頭皮針)為主,四神針、智三針主治智力低下,促進大腦發育;顳三針主治四肢拘攣或癱瘓;腦三針主治共濟失調。不留針(半刺),單次治療僅需三至五分鐘,每週三次,廿次為一療程,休息一週後,繼續下一療程。及早治療,一般在一個療程後即可得到明顯的療效。

腦性麻痺,針灸配合復健是主要治療方法,患兒的受治年齡越小越好,一般五歲以下者療效較明顯。治療的目標是在可能的限度內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許多患兒,尤其是痙攣性截癱或偏癱者,只要對運動障礙給予適當處理,生活自理能力能達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