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失智症的前端--輕度認知功能缺損

楊神經內科 楊淵韓 主治醫師(93年6月)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是一位修持者-寒山子的心境寫照。

相對地,也是多少現代人夢寐以求的境界,然而在如此眾多紛擾的現代雜務及疾病籠罩之下,病患本身與照護者又有多少人能夠享有如此境界呢?

失智症在目前的醫學研究治療下 ,依然是一項不可逆的疾病,目前的治療充其量只是在於改善其生活品質和減輕照顧者的痛苦,對於疾病本質是無法改變的。在逐漸老化的過程中,年齡宛如是退化型失智症的導火線,六十五至七十歲的老人中,阿茲海默氏退化型失智症約佔了該族群的一至二%,然而到八十歲以上時,幾乎可能已佔了該年齡層的四分之一,無可避免的衝擊宿命,勢必會落在多愁多憂的娑婆眾生身上,增加了病患的痛苦,也加重了家屬的負擔,往往令人情何以堪,又心何以甘呢?

因研究學者對失智症的觀念有了更新的體認,在一九八六年代開始,逐漸地有「輕度認知功能缺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觀念的興起,也帶動治療方式的演進。研究發現輕度認知功能缺損的病人,每年有十至十五%的比例會演變成失智症,而五年後這一群病人中更加有將近七十至八十%的人會演變成失智症。若我們能將此一族群及早檢測出,也許就能較早的治療和提早預防其演變成失智症。在我們的研究中也顯示出輕度認知功能缺損的病人,其盛行率遠較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來的高,約有八至十%左右,此一盛行率也和國外學者的研究報告相較不遠。

輕度認知功能缺損的病人,其臨床表徵有:病人有主觀的抱怨記憶力不好,且較無法從事複雜的工作,但對一般的日常生活功能是可以應付的。而此一記憶力不好是必須和相對年齡的民眾相比較,且最好是能由家屬或主要的照護者來確認 ,但無論如何是尚未符合失智症的診斷。

由於輕度認知功能缺損有其臨床上重要的意義,若我們能及時提早篩檢出此一群患者,再加以積極治療,也許能扭轉那隨老化伴之而來的宿命--阿茲海默氏(退化型)失智症,使「命運」變成「運命」,希望對失智症開啟另一扇治療的窗口,也期待能減輕社會大眾的負擔、病患本身以及照護者的痛苦,更減低「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人間遺憾。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