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健康促進之道

護理學院 王瑞霞 副教授(93年7月)


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比例自民國八十三年正式跨入「老人國」的門檻後,至今已達八•九一%,而估計至民國一一○年,將增至十四%,而男女性的平均餘命在九十二年也分別達到七十三歲及七十九歲。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年齡越大且存活時間愈久,失能與疾病的比例愈高,如此會形成醫療照護人力和費用的龐大負擔,而健康促進可延緩伴隨老化而來的疾病及失能,並避免早發性的死亡,雖然對老年人常有的慢性病不具治癒作用,卻能減輕其症狀,增加身體功能,限制疾病惡化及緩和心理問題,對老年人生活獨立功能的維持及生活品質的促進有極大的助益,是以老年人的健康促進是當前重要的衛生課題。

擁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健康促進的要素,透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使老年人感到生活滿足及愉快,而非僅避免疾病的發生。學者歸納整理出健康促進生活形態,可包含六個層面,分別為:(1)自我實現:指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對生命樂觀、正向成長及改變。(2)健康責任:關注自己的健康,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相關議題,以及參觀有關健康保健的活動。(3)動:從事運動及休閒的活動,尤其特別強調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持續二十分鐘以上的運動,並能將運動行為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研究也顯示運動行為是國內老年人執行最差的健康促進行為。(4)營養:健康的飲食形態及能做正確的飲食選擇,少吃含大量脂肪、膽固醇、鹽和糖的食物,不喝或有節制地喝含酒精的飲料。(5)人際支持: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並與他人維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6)壓力處理:能放鬆自己及運用減輕壓力的方法,能接受生命中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情。

要達到這六個層面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的增進是重要的,老年人首先需對自我有正向的概念及有正向的健康信念,才能激勵自己朝向健康促進的目標努力。在平常應主動搜尋健康相關知識,以增加對自己身體的認識,瞭解身體功能如何運作,如何偵測疾病或健康問題的早期症狀,及如何實施健康促進生活形態。透過家人的鼓勵及關心,可減少老年人在執行健康促進行為時的障礙,因此家人應鼓勵及支持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形態的實施。經由團體,老年人可與同儕分享其健康關注,並可利用此團體作為討論共同健康問題或老化議題的資源,同時也有助於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及人際關係,因此老年人應多參與相關的團體。

而健康專業人員因具有專業知識,應與老年人建立夥伴性關係,透過衛生教育的實施,激發老年人在健康促進行為的潛力。透過老年人本身的努力及健康專業人員的共同合作,相信必能使老年人活得更為長壽健康。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