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實社會資本•促進心理健康

精神科 社會暨社區健康中心 楊明仁 主任(93年7月)


「有關係就是沒關係,沒關係就要找關係」雖然只是一句順口溜,但卻深刻地點出華人社會結構的精髓,亦即透過綿密關係所編織而成的人際網絡,組成了社會運作的基本元素,而「社會資本」的概念更清楚地闡釋了其所產生效益機制過程的理論。

社會學理論,「只要通過六層人際關係,全世界的人幾乎都可以聯結其來。」費孝通先生認為,華人的關係就像輪狀的水波,以個人家庭為中心,層層外推,形成差序格局,也決定了人際間互動原則與方式;愈靠近裡圈的是有關係的「自己人」,愈外圈的則是關係不明顯的「外人」;而內外之間隨著差序格局也有著不同的待遇;台灣人的人際關係亦有遠近親疏。

所以,華人講究拉關係;而社會資本理論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強調的也是關係的投資;在透過「參與」,從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建構互信的社會制度。其間的關鍵即在透過人情與恩惠的交換,進而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關係,再而進一步轉化成為個人資源利用;當然,也將對身心健康帶來效益。

生活在互信程度較高的社區居民,有較低的死亡率;曾以嘉義社區中老年人為對象的實驗計畫發現,在經過一年的觀察之後,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中老年人,其發生憂鬱症狀的比例會較低。

雖然,過去獨居老人都背負著高自殺以及身心健康不佳的污名,但,若可以經常參與社區活動,事實上,獨居老人甚至比有偶或與家人同住者活得更有意義,更為快樂。相同道理,宗教參與除了認知得到救贖外,社會支持的獲得也是重要的原因;施比受更有福,當志工的快樂,並不是來自期待著的來世救贖,而是在於參與過程中,得到的情感昇華與人際間相互的支持。

全球化之下,社會不均,貧富懸殊的現象愈來愈明顯,人際間的互信也愈來愈為薄弱,而其對國人的心理健康所造成的衝擊更是當前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值此之際,相信只有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才是徹底解決之道;因此,藉由健康營造的推動,凝聚社區意識,創造互信的互動社區平台,開拓異質性社會關係網絡,強化人際關係弱連結,進而厚植社會資本,才得以達到身心健康促進的目的。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