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的脖子會流口水?』--淺談下頸部異位性唾液腺

皮膚科 張莞渝 醫師 陳國熏 主任(93年9月)


「醫師,我想來看脖子下面的這個....我覺得它好像會流出黏黏的東西....」

只見醫師仔細地診視診間中那位年輕人的下頸部,那是一個小小的粉紅色突起,中央開口大約只有○•二公釐,表面還殘留著透明略帶黏稠的液體。那位開朗健康的年輕人帶著好奇的眼神,開始敘述著:「我從小就有這個了,我媽說那個如果沒關係就不要理它,可是每次我吃飯完它就會在脖子旁邊腫一塊,覺得很不雅觀,更神的是我如果把它用力地擠擠擠,還會擠出像『口水』一樣的東西來耶!」他開始認真的比著姿勢。醫師問道:「那你會吃什麼就流什麼出來嗎?」他笑了笑:「那倒是不會啦,只是我也不記得從幾歲開始,就開始過著這種吃飽飯就要擠口水的日子,有時候得過且過也就算了,只是我來醫院找醫師只是很想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不然它也不痛不癢的,也沒給我帶來什麼麻煩,不過實在覺得腫起來的時候真的很醜,才想知道能不能處理....」

下頸部的腫塊,白話一些地說,也就是脖子下方的突起物,在醫學上有許多的可能診斷,常常會讓病患因擔心而求醫。通常醫師會就病患發生的年紀、發生時間、疼痛感、理學檢查上大小顏色質感的變化、與進一步影像檢查來判斷其可能的病因。

這位年輕人的病灶,正是一種罕見的胚胎發育異常 -- 位於下頸部的異位性唾液腺。對於這樣的疾病至今全世界醫學文獻報告尚未超過兩百例,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在胚胎發育時鰓弓形成一暫時的頸前囊腫,其上皮未達到最後的癒合,進一步發生唾液腺樣的分化所形成,也因此這些存在於頸部的唾液腺會與正常唾液腺一般,受到進食的刺激分泌唾液。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由於並無正常的管腔讓這些唾液分泌出來,只能以形成管的方式由頸部排出,於是唾液的累積撐破了唾液腺的管腔構造,於是在皮下形成單一或多個假性囊腫,反覆發作。醫學上更有許多病例,可能由這些不正常的異位性唾液腺化生形成良性與惡性腫瘤,而這些腫瘤正因為其不尋常的發生部位讓診斷變得相當困難。

事實上這類的囊腫雖然不易診斷,臨床觀察上仍有相當的線索存在的,也因此更需要醫師細心縝密地臨床判斷,包括年紀、位置、與進食相關的症狀、鮮少發生感染的情形。影像上管攝影可幫助觀察是否有多葉性病灶,而醫師更可以藉由皮膚切片下觀察其開口是否有類似唾液腺管腔上皮的構造來推定可能的診斷。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跨領域與耳鼻喉科醫師的合作,由他們的專業取下整個組織,而達到最終診斷、治療、並預防進一步腫瘤發生的可能。

下次見到有人跟你說:「我的脖子會流口水?!」,可別以為他在開玩笑喔!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