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怎麼辦?

內 科 郭昭宏 主治醫師(小港院區) 胃腸內科 吳登強 主任(94年4月)


李小姐是某一健診中心之會員,此次健康抽血報告中列出「幽門螺旋桿菌」呈陽性反應,因此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胃腸內科門診求助。

幽門螺旋桿菌自1983年被澳洲的馬歇爾等人發現後,有很多的臨床及基礎的科學研究都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及胃粘膜相關性淋巴瘤有相關。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盛行率約在二十%至八十%之間,而台灣平均感染率約為54.4 %。因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多發生在孩童時期,所以如何早期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並加以根除治療就成為目前一項重要的課題。

本院目前檢查幽門螺旋桿菌之方法分成侵襲性和非侵襲性二大類。侵襲性方法指的就是經由內視鏡在病人胃部切片取得檢體,再施以快速尿素脢測定法、細菌培養,或組織病理學等。這樣的方式雖然比較不舒服,但可以確定真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更可以分析各別菌株毒性強弱及抗藥性的有無,對殺菌藥物組合的選擇有所幫忙。而在非侵襲性的方法中,包含碳十三尿素呼氣法、血清檢查、大便中幽門螺旋桿菌抗原的檢測及尿液檢查。而碳十三尿素呼氣法在非侵襲性檢查法中最受到重視,因為其敏感性與特異性皆可達百分九十五以上。且對人體無不良影響,可普遍用於各個年齡層,已成為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治療後的最佳追蹤指標。非侵襲性的方法最大的優點是舒適,但卻不能了解胃內部真正情形,而且抽血及驗尿之方式,是檢測幽門螺旋桿菌之抗體,若呈陽性反應僅能代表還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因此一般建議,若有胃部疼痛之症狀時,採用侵襲性的方法較為適當。至於非侵襲性之方式,則是使用在健康篩檢、追蹤病人或無法施以胃鏡檢查之患者。

並不是每一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都需要接受根除治療,目前確定應該消除本菌的對象是有消化性潰瘍的人。其他因證據顯示關係密切而推薦加以治療,但仍在研究中的對象包括:低惡性度胃淋巴瘤、病人有早期胃癌經切除治療之後、有過消化性潰瘍而必須服用消炎止痛劑者、高嚴重性的胃炎、家中直系親屬患有胃癌等。目前治療方式以藥物為主,以氫離子阻斷劑加上二種抗生素,服用7-10天即可達到80-90% 左右之成功率。

所以,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千萬別驚慌,請趕快到胃腸科門診和醫師討論,相信一定可以得到最適當之處理。

回 本期目錄